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4月11日
第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前一講已將普門品所說第三難的羅剎難經文略作講述,今天要講第四難的刀杖難。
經文:「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段經文,大意為:假若有人,觸犯法律,或在戰陣之時,或為盜匪所劫而面臨刀杖之難時,受難者當時能一心稱唸觀世音菩薩名號,那些手執刀、杖的行刑者,手中刀、杖立即會一段一段的斷折損壞,失掉傷害人的作用。而那些受刑的人,危難就會得到解脫。
此段經文,所說之刀、杖,乃為兩種性質不同的器物,遠古時代,生民磨石為刀,伐木為杖,意在改善生活所需之工具,非為傷人之用。但隨著居住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與所接觸的人群與動物,常生衝突,刀、杖又產生了自衛和攻擊的功能。因為刀的基本作用是以之切、割、斬、削物類之用,故刀能用之為殺害人的工具,而杖為木製者多,雖不能立即傷人致死,但亦能以之立威制敵,就如過去公堂之上,兩邊排立的衙役,都是手持木杖,聞堂審判時,常以杖觸地,以示威嚴。故至隋唐之後,復將刀、杖列入五刑之中(五刑為笞、杖、徒、流、死)作為防惡懲非的刑具使用。
此段經文所言之刀杖難,即在指眾生若因故觸犯法網,或不幸遭受盜匪、刀兵之害,而陷入危險,即是所言的刀兵難。而凡是遭逢此劫難之人,若能即時稱名唸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便會立即得到菩薩的護佑,而得解脫。
刀杖難為世間最常見的難,從每天的新聞報導和法院審判的案件中,此種危難可說層出不窮,無日無之。在佛法來說:雖是各有因果,但在濁世之間,人心險惡,已使很多的人遭到無辜的傷害,甚至面臨危難而求助無門,此際若能真心信仰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一旦受到危難時,只要稱唸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遭危難,便能化解。這從以往很多觀世音菩薩感應的事蹟中,可以得到明顯的印證。
現在列舉兩個例子:一是根據法苑珠林齊書所記:元魏太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於北陲,造觀音像,年滿將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於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淚下如雨,啟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誓不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已,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德剡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刀折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丞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敕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是也。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鄉親同覩,歎其通感,從此不問世事,一生禮敬觀世音菩薩,誦經不輟。
在歷代感應錄中,都有此事蹟的記載,雖然境遇不同但同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護,解脫危難,則無不同。另一則故事,則是記述唐朝智覺禪師,在未出家前的一段神奇經歷。當其為太守時,適逢災荒,民眾無可食之糧,很多人慘遭餓死。但在官府的糧倉中,尚存有大批賑災的官糧;可是根據政府法令,要開啟糧倉賑濟饑民,必須請求皇帝核准,等到聖旨下來才能開啟,如此時日往返,百姓恐已大多餓死,為救饑民,他以極大的勇氣,無量的慈悲,毅然下令開倉發糧,並呈奏皇上,說明原因,但此舉已觸犯國法,不僅被免去太守之職,並解送朝廷處斬。由於太守素有清譽,在臨刑前皇帝特別交代行刑官,要注意他的反應,未料這位太守在面臨受刑前,不僅神色自若,還很平靜的說:「將此一命,供養眾生」,持刀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將情形上奏,皇帝聽了就宣他上殿,並問他為何口出此言?太守即答說:只因不忍百姓飢餓而死,出於一點惻隱之心而已,皇帝聽了覺得他心地慈悲,無心違抗聖意,乃免除其罪。經過此次事件之後,深感人事無常,於是決心出家,法名智覺。
以上兩個例子,因緣雖有不同,但均能免受刀杖之難,前者是敬奉觀世音菩薩,危難時乃稱唸觀世音菩薩名號而能得菩薩救護,另一個則是心懷慈悲,並未唸觀世音菩薩亦能得免除刀杖之難,究其原因,當知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度世,只要心懷慈悲,信念菩薩的人,都會得到菩薩的慈悲救護。我們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也正是習得此一慈悲救世的精神,度己度人,便得免遭一切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