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5月2日

第十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前一講已將第六難的杻械枷鎖難,略予解說,今天要講第七難的怨賊難。

     經文:「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假若在一個三千大千國土中,充滿了心中懷有怨恨的盜賊,而其時有位商界的領袖,帶領了一群商人,攜帶著貴重的財寶,要經過一段常有盜賊出沒,劫財傷人的危險地帶,每人心中都感到非常的恐懼。此時,商人中有一人說:【諸善男子,不要驚慌害怕,大家只要一心一意稱唸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以無所畏怖的大力護持我們。你們若能真心稱唸菩薩名號,對於由這些怨賊所將帶來的危難,都會得到解脫。】眾商人聽了這些話後,就一齊大聲稱唸:『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由於這樣不停的稱唸『南無觀世音菩薩』的緣故,怨賊的災難,便即時得到解脫。 

    在經文中佛將賊說為「怨」賊,當是佛以大慈悲心來觀察世間的盜賊,因為在佛的境界中,世間的盜賊並非生來即想做賊,乃是由於內外惡業因緣造作而成。這種非自性而有的業因果報,難免會生嗔怨之心,若無善業因緣的導引,常會淪為怨賊。對於這樣心懷嗔恨的怨賊,觀世音菩薩大悲無畏的法門最能予以教化。所以當眾生在即將遭受怨賊危難時,若能真心稱唸皈依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怨賊自會遠離,而使危難解脫。 

    所謂無畏,在佛法上也就是無所怖畏之意。此段經文中的「無畏施於眾生」之句,並非指布施中的無畏布施而言,乃是如「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菩薩對善財說:「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從這一段菩薩對善財的開示經文中,可知眾生所面對的一切危難,大都因怖畏而起,若能心無怖畏,淨心稱唸觀世音菩薩名號,便能使恐懼慌亂之心安定下來,而生善謀應對之策,並依恃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無畏的威神之力慈悲護佑,一切危難便能得到解脫。 

     在普門品所說的七難中,怨賊難是最後一難,也是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中,最常遭受到的危難。過去的怨賊,多是為飢寒所迫,挺而走險,亦不常見,而且盜亦有道,不會無故搶劫傷人,但今天的盜賊,則常因私欲任性而為,甚至枉顧人命。過去的盜賊,常指持械搶劫之眾,而今的盜賊,則不僅以刀槍傷人,甚且以語言、文字、圖片等柔性暴力傷害於人,使人有冤難訴,有曲難伸,甚至無中生有,顛倒黑白,逼人走上絕路。如此事件,當前社會可說層出不窮,造成道德淪喪,價值顛倒,以致人心惶惶,危疑難安,加以新聞媒體的不實渲染,善良大眾所遭受到的精神壓力,比之盜賊的危害,實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此一末法時期的邪惡現象,若能得到清淨安樂的正常生活,實是不易。 

    值此亂世,若思無災無難,平安度日,惟有一心信仰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才能滅除此種惱亂人心,傷人於無形的危難。我們此時此地能有一份機緣,研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除了使自己能在紛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一點清淨之外,更要能堅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並誓願將菩薩的大悲法門弘傳於人,使有緣眾生也能得到菩薩的慈悲救護,以能在此五濁惡世中,解脫一切危難。也許大家會覺得我們的力量有限,難以在弘傳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上,得到立竿見影的成就,但是只要我們能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堅固不移,願力相同,並研擬一套可行的計畫,一步一個腳印,努力不懈的走下去,則菩薩的家園再遠,我們也必有走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