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5月23日

第十七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上一講已將嗔恚之害略作解說,今天要講愚痴之害。 

    經文說:「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愚痴在佛法亦為三毒之ㄧ。愚是矇昧不明,對人對事常是認識不清,領悟力低,痴則是心有迷惑,經常會自以為是,固執己見。兩者在意義上並非相同,所以在佛法上愚雖對事矇昧,但並非大惡,如佛之弟子周利槃特,生性愚鈍,佛以慈悲教化,終能得悟佛法真義,為十六阿羅漢之ㄧ,依《四分律》所記,周利槃特以一偈為六群比丘尼說法,並以大神通示現各種形象,是佛弟子中最有成就者之一。因此愚不可怕,而痴則不同,痴是對事物偏執不放,甚且常做損人而不利己之事,故佛法稱之為不慧,也就是缺乏智慧,使自己心生迷惑不覺。如此偏執,比之愚昧更會傷及修行之精進成就。 

    佛法稱貪、嗔、痴為三毒,即是指此三者都是修行人最常觸犯之病害,必須嚴以調伏,認真滅除,才能在修學佛法上無所障礙。歷來在佛法經典上,對於此三毒的對治之法,乃是以布施對治貪欲,以忍辱對治嗔恚,以智慧對治愚痴。佛在經文喻示眾生要能離此三毒之害,除須深入了知其涵義與危害的因緣果報之外,最方便易行之法,就是能以恭敬之態度,常念觀世音菩薩,而且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如此精勤持誦,必能使心地清淨,貪、嗔、痴三毒遠離,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生命的氣質,使身處五濁惡世的一切眾生,都能在生活環境、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上,得到真實順利而無障礙的成就。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威神之力,能使貪欲遠離,無貪則無嗔,而常念菩薩名號,亦會使智慧開啟,愚痴遠離。 

    此段經文佛所作之教化,雖然大多人都耳熟能詳,但能真實將之袪除的,並不多見,否則世情當不會如此的混沌穢濁,眾生也不會常陷於苦痛之淵。唯願我們在修學此段經文之後,能有所深思,有所了悟,有所精進,以不負佛菩薩的慈悲教化。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能離愚痴開智慧,在佛法的教化上是為眾所深信的事實。在以往有些寺廟在教化初出家的小沙彌時,常會於每晚睡前教他們禮拜觀世音菩薩,求取智慧,拜時以一柱香為限,並且要念誦觀世音聰明咒:「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如此念一遍,拜一拜,經過長期恭敬禮拜,便會與觀世音菩薩念念相應,求得智慧。

    演培法師曾說過ㄧ個類似拜觀音得智慧的故事:相傳過去有座寺廟收了一位初出家的小沙彌,由於生性愚昧,老和尚教他誦經無論如何用功,總是無法記得,後來無法可施,老和尚就教他天天在睡前拜觀世音菩薩念聰明咒,期盼能消除業障,開啟智慧。每天規定拜一支香的時間,到時師父以鳴鈴為號,方可休息。這樣不間斷的拜了三年,有天小和尚又如常拜念觀世音菩薩,聽到鈴聲響起,小和尚就去睡覺,師父看到了覺得奇怪,因為師父忘了搖鈴,為什麼小和尚會去睡覺呢?於是就問小和尚是否是自己偷懶?小和尚答說:因為聽到鈴聲,才去就寢。師父當時暗想:我未搖鈴,怎麼會有鈴聲?難道小和尚已得菩薩感應?為了驗證此事,第二天晚上師父乃故意不搖鈴,說也奇怪,香一點完,鈴聲就自然的响了起來,此時師父知是小和尚長時期的恭敬常念觀世音菩薩,已經能與菩薩念念相應,從此不再規定小和尚禮拜的時間。而小和尚從此念經,不祇能過目不忘,而且對經義亦多了解,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講經法師。

     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示,乃是若人自知愚痴,則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愚痴,開啟智慧,只要信念堅固,不懈不怠,時久必成,必能與菩薩相感相應,而得菩薩慈悲護持。

 附記:周利槃特的所說偈語:

      入寂者歡喜,見法得安樂,

      世無恚最樂,不害於眾生,

      世間無欲樂,出離於愛欲,

      若調伏我慢,最為第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