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6月6日

第十九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能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生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假若有女人,想要求生男孩或女孩,經常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將會生福德智慧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而且這都與宿世所植的善緣有關,今生得此善報,得受世人愛敬。

    在研習這段經文時,有幾點要略加說明:一是「若有女人」,二是「欲求生男生女」,三是「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能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四是「宿植德本」。先說「若有女人」之句,佛在此只提女人,主要是因女人具有受胎生育的生理條件,所以才以「若有女人」為此段經文的起始句,實無男女分別之意。其次是設欲生男,設欲生女的願求,生男生女,在今天的社會雖已不再有太大的分別,但在古代社會,由於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表現於生活行為上的,通常男子都比較強壯,較能負擔勞動生產,戰鬥護衛家族外部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柔弱嫻靜,傾向於生育兒女、相夫教子的家庭內部事務,而這種情形也多少形成了重男輕女的觀念,尤其在中國,自古以來即受著宗法制度的影響,傳宗接代的後嗣問題,成為家族最為關心的大事,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更是促使男女婚姻主要的原因。每一位嫁為人婦的女子,從進入夫家開始,面對的就是要能生兒生女的大事,如果結婚一年還無懷孕的徵兆,就會受到雙方家長的殷切關懷,甚至久婚不孕的後果,輕則夫妻不和,重則在家庭中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地位與尊重。 

    由於這一無形的巨大壓力,使得每一位女子在結婚以後,都會想方設法使自己能早日懷孕生子,以不負公婆的期望。這種婦女內心的煩惱,究竟於何時轉向對觀世音菩薩的願求,在典籍上並無明顯的記述,但是無疑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定有著不小的影響,尤其在現在所研習的經文中,佛陀就很明白的告知女人若欲生男生女,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能得遂所願。而佛的這一教化,自宋明以後,不僅成為婦女的一種普遍信仰,同時亦受到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重視,例如代流傳的《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經》(又稱白衣觀音經),其最早的因緣就是來自一件碑拓,碑上就刻著一尊白衣觀音手抱嬰兒像,也就是後來所流傳送子觀音的來源。這本經雖然文字很短,但流通很廣,而且有不少文字記載的感應故事:其中有一則發生於代。 

    「 衡陽一士人,年高無子,祈嗣靡所不至,忽遇老僧,持《白衣觀音經》授之曰:「佛說此經,有所受持,隨心所願,獲福無量。若欲求子,即生智慧之男,有白衣重包之異。」於是夫婦竭誠誦滿一藏,數年遂生三子,果有白衣重包,衡陽太守親覩其事,重為印施,亦以祈嗣,不逾年生一子。」這個故事中的「若欲求子,即生智慧之男」,實與普門品中此段經文有極為相似之處。於此可知此品流傳之廣大久遠。

    再者,「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乃是此段經文最為重要之句,前面所說脫七難,離三毒都只以常念恭敬口誦心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即能得菩薩相應。而此段經文佛復以「禮拜供養」來教化眾生禮敬觀世音菩薩。禮拜在佛法為恭敬之意,表現於身相,一般以俯首、合掌、屈膝、長跪、五體投地等作為以示恭敬。供養則是以香、花、燈明、飲食、資財等物作為奉養。所以禮拜供養即是以至誠恭敬之心,香、花、燈明等資財供養觀世音菩薩,以示堅定信仰之忱。如此亦在虔敬中完成了身、口、意三業對觀世音菩薩常念恭敬,禮拜供養的心願。這是佛對眾生的慈悲教化,也是我們在研習此段經文最要體悟踐行之事。因為真誠的禮拜是增進福報的最好方法,久拜也能使我們相好莊嚴,深植善根。

    由於常時心念與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會得觀世音菩薩慈悲護佑,得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福德智慧在佛法上的涵義是一種莊嚴的象徵,是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份。智慧則有兩種涵義,能明白一切事相稱作「智」,能通達一切事理稱做「慧」,事相與事理不同,前者是現象,後者是本質。對一件事要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就可稱之為「智慧」。可說智有多端,而慧則一。簡要的說,外修事功的善行即是福,如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都可增進福德,而智慧則是能真實了悟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道理與實相。所以福德智慧是要勤修善行,才能得到。經文上說生女能端正有相,也就是指相貌端正,容色秀麗而言。ㄧ個初生之男,為什麼會有福德智慧?初生之女,為什麼會有端正相?即是緣於此「女人」能常恭敬、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才能得菩薩護佑,賜予「宿植德本」的善男善女前來投胎轉世,因有此前世的福德因緣,所以此生即具福德智慧,端正有相的莊嚴之相。 

    最後要說明「宿植德本,眾人愛敬」,宿是指過去之意,植是深種,德本是一切的善行所累績的功德。這句經文簡單的說:就是過去生中,能廣行善業而深種的善根功德。因為有此善根,才能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佑,送入積善之家,並得福德智慧、端正有相之相。因為有此善因善緣而得的果報,所以必會受人愛敬。 

    這段經文所說生男生女之事,雖然已經歷了一段很久的時間,世人對生兒育女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不管時代如何的演進,知識如何發達,傳宗接代的觀念如何改變,生兒育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仍然深入人心,祈福求子,仍然是很多人心中深處的最大願望。所以我們花了較多的時間研習這段經文,一方面是在闡明佛法的廣大、慈悲,一方面也是在強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希望在研習之後,對大家能有所進益。

 

附錄:

                 禮拜供養法的要義與認知

    禮拜是信仰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對心理的一種寄託,也是對煩惱和恐懼的一項化解。禮拜所隱涵的意義非常廣大,自朝以來即是佛門修法的一種儀軌,民間信仰的一種普遍現象。

    農曆初一、十五的禮拜,在佛門中稱之為佛前大供,能增益供養心、恭敬心,是修福報的最好方法,讓我們相好莊嚴,深植善根。禮拜也是一種覺性的啟發,只要能真心禮拜供養,就能得諸佛菩薩、諸天善神的感應,使自己的人身慧命,得能健康延壽,福德智慧具足圓滿。

    禮拜時所使用供具如:供桌、香爐、燭臺,都是願力的表達,以使用較好質料為宜,所供的供品不在多寡,重要的是視禮拜者的發心與觀想能力強弱而定,最好以平常心來供養,在佛門來說,一定要以素食和青果作為供養,才能契合佛法的根本精神。 

    供佛最基本的供品有:佛像、花、燈、淨水、青果等,供具要以清水洗淨、擦乾,杯子不要有缺口,以潔淨為原則,水果要新鮮、完整,標籤價格要撕去,花不要高過佛像,燈以明亮為主,不可佈滿灰塵,水以清淨能喝為要,七分滿就好,香則三枝或一枝均可。 

    各項供品所代表的意義:

 供香:用香來傳達心念,三枝香表示供養佛法僧,一枝香表示法界。

供花:花有柔軟之德,表萬行開敷而莊嚴佛果。

供水:表身、口、意三業清淨。

供燈:表光明智慧。

供果:表修行圓滿,證得果位。

供爐:放置於本尊之前,示與法界相交融。

合十:雙手合十是密教中的手印,放於胸前代表一心禮敬。 

供品最好不要重複使用,供具雖不必專用,但仍須常保清潔、完整。 

禮敬供養時,要稱念佛菩薩聖號,同時合十為禮,最好能作三跪拜,若能念誦大悲咒七遍,必能消災淨業,善根福德,具足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