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7月11日

第二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是在無盡意菩薩所提的「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等問題之後,佛就對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如若有些國土眾生,應該要以佛的圓滿成就,才能得以度化的人,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示現佛身而為說法,應該要以修得十二因緣法而得成就的緣覺聖者,才能得以度化的人,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示現緣覺聖者之身,而為說法,使其得度,應該要以修得四聖諦成就的聲聞聖者,才能得以度化的,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示現為聲聞聖者之身,而為說法,使其得度。    

    以上是此段經文的大意。而在研習時,首先要對經文中所說的國土之義,要有些了解,通常佛法所說的國土,乃是指一切有情眾生之住處,有淨土、穢土等區別,天台宗將之分為四種國土,一是凡聖同居土,亦即是凡夫與聖者同居之國土,此中有淨、穢之別,如閻浮提為凡聖同居之穢土,另如兜率天內宮,西方極樂世界,則為凡聖同居之淨土。二是方便有餘土,乃指在三界之外,因修小乘佛法已斷三界之煩惱,尚餘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惑,阿羅漢涅槃後所生之國土。三是實報莊嚴土,(又稱實報無障礙土)即華嚴經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乃佛法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所居之國土。四是常寂光土,為斷盡根本無明之佛的依處,亦即一般大乘經中所說的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在此四土中,除了依處於常寂光土的諸佛,不需救度之外,其他三土之中的眾生,無不需要救度。而眾生的根性不同,所以觀世音菩薩必須示現不同的身份去適應,才能使之得度。

    經文說:若有某一國土的眾生,唯有示現佛身,才能使其得度,這時候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佛身而為說法,使其能了悟成佛法門,精進修行六度萬行並知一切法,而得圓滿成就。 

    另有一種國土眾生,希望能得辟支佛為其說法,觀世音菩薩即會示現辟支佛身,為之講解十二因緣法,使之得度。辟支佛為印度語,中國人將之譯為緣覺,或稱之為獨覺,其中二者的差別,在於緣覺聖者是生在有佛住世的時代,能直接受佛法的因緣教化,乃得從緣起法,悟得不生不滅,因緣果報之理,依之修行,而得成就,而獨覺則是出於無佛住世的時代,如現在這一末法時期,正是處於釋迦牟尼佛已入滅,彌勒佛還未下生到世間來,以致正法不明,而有獨覺根性的眾生,能從緣起法中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覺悟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總在無常變化之中,因而悟得無常的真理。觀世音菩薩為使這一類眾生得度,乃示現辟支佛而為之說緣起法。 

    緣起法,事實上就是佛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十二因緣法,是佛依因果法則,所悟得的有情生命三世流轉的真理實相。這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俱舍論說:「十二 支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在因果相續上則是如彌勒菩薩在《稻竿經》中所說:「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並有一段解釋十二因緣的文字:「五情違害名為身苦,意不和適名為心苦,如是等眾苦聚樂,常在闇冥,名為無明;造作諸業名為行;分別諸業名為識;有所建立名為名色;六根開張,名為六入;對緣起塵,故名為觸;受覺苦樂,故名為受;如渴求飲,故名為愛;能有所取,故名為取;起造諸業,故名為有,後陰始起;故名為生;住世衰變,故名為老;最後敗壞,故名為死」。 

   這一段經文,可說言簡理著,緣起甚深。此緣起法最要了解的就是十二因緣的相依相生,「此生故彼生」與相依相滅「此滅故彼滅」的流轉與還滅的規則,都是依序運行,雖有變異,如自然界的四季運轉與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十二因緣法都是在說明無情眾生的生、住、異、滅,有情眾生的由生至老,由老至死,本是緣生緣滅,無可奈何之事,而死後業因不滅,無明種子仍在,再因業力牽引,在無明的惑業中,因緣和合,又開始了另一期的生命歷程。這緣起法在後世的佛法演進中,實具有最重要影嚮,而在這娑婆世界中,因有這類眾生的祈求,觀世音菩薩乃示現辟支佛身,為之宣說十二因緣法,使之了悟緣生緣滅的真實之義,而發心修行,證得辟支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