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8月1日

第二十六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今天這一講是接著前面的經文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是欲界的天王之一,欲界共有六天,從須彌山半腰向上數,第一層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層天是忉利天,是帝釋所居之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是兜率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第一、二層天因是位於地面;所以稱之為地居天,其他三至六層天位於空中,故稱之為空居天。帝釋是忉利天王,居須彌山頂之喜見城,統領須彌山巔之四方山峰,每峰各有八天,合之為三十二天,加上忉利天,統稱之為三十三天。 

    帝釋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提桓因,釋迦意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帝,合起來稱之為能天帝,梵語為帝釋。《法華義疏》曰:「釋提桓因者,具足外國語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稱會天心故,釋為能天王」。此為帝釋稱名之由來。 

  帝釋天所居喜見城之宮殿,名殊勝宮,並設有行事之所,稱善法堂,為諸天王集合評議四天下(四大洲)眾生善惡之處。另有帝釋四大苑林,設於喜見城外,第一是眾車苑,帝釋欲遊玩時,入此苑,則種種寶車自然而出,供其乘坐;第二是麤惡苑,帝釋於戰鬥時,入此苑,則所需器械自然現出,供其使用;第三是雜林苑,為諸天人玩息之所,俱生勝喜;第四是喜林苑,又名歡喜園,其中有極妙之樂事,觀之不盡,遊之不厭。

  以忉利天為首的三十三天,與佛法亦有一段因緣,相傳在久遠以前,在迦葉佛時,有位貧女,因在偶然的機緣中,看到一尊迦葉佛的聖像,由於像上的塗金大部分脫落,覺得對佛像乃為不敬之事,於是發心要為佛像重新裝金,但因自己太為貧窮,無力能滿此心願,乃到處向人乞化,並把所化來的錢財,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等到可以用來購買金子時,就去買了金子,經過長久的辛苦乞化,終於將所需的金子積聚完成。可是想到本身並非工匠,對為佛身裝金之事,還是無法進行,於是又到處尋訪具有此項能力的人,在她的熱誠懇求之下,陸續有三十二人為貧女對佛像的善行和真誠所感動,大家願意無條件參與此一善舉,為貧女完成此一心願。而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之下,終於如願完成佛像裝金的工作,恢復了迦葉佛像原有的莊嚴。由於此一福德因緣的果報,貧女死後上昇天界成為忉利天王,而三十二位工匠亦成了三十二位天子。

  這個故事,使我們體悟到敬佛行事,不在於身份地位的貧富貴賤,只要能真誠護持佛法,禮敬供養諸佛菩薩,雖只一像一法的供養,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報和功德。也許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並未有過此種因緣,但若能從今而後,能深記此一修學的因緣,便必能深種善根,廣積功德。而天人之間,只是一步之遙,只要大家能老實行持觀世音菩薩宣說的大悲法門,效法貧女禮敬佛菩薩的作為,人人都會有緣稱為天人。

  由於帝釋天王曾與大梵天王等共同跪請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所以也常會來到世間,聽佛說法,並自願為佛法的護法神。雖然這位對佛法素懷敬仰的天王,常常聞佛說法教化,但一回到天宮之後,即為欲樂所迷,只知享樂,對佛法不多加行持。演培法師曾說過一個故事:有次佛的大弟子目犍連,為警惕帝釋天王要精勤修學佛法,在一次帝釋於聞法之後,就以神通之力,前往天宮,查看其對佛法修持的情形,當目犍連尊者到達天宮之後,卻只見帝釋正在玩樂,於是就以神通使天宮震動起來,就在帝釋震驚之餘,目犍連尊者乃現身與其相見,並藉機向帝釋說:今天你從佛所聽聞佛所說生滅之法回來後,說要如何修行,為何一回到喜見城,就將佛所說之法拋諸腦後,而只會貪圖欲樂?帝釋聽了以後,即深自悔悟,並決心思惟佛的教化,一心修持佛法。

  觀世音菩薩現帝釋身而為眾生所說之法,就是緣起性空,生滅無常之法,並以之教化有緣眾生,所謂生滅無常之法就是指世間一切現象,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之中,過去所有的現在已起了變異,現在所有的,將來終必幻滅,一切諸法之中,也無真實的我,能常住不滅,這就是小乘經典中所說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道理。所以眾生要能老實修學佛法,一心行持,便能滅除一切障礙,遠離痛苦,證入清淨安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