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8月29日

第三十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意義,是說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眾生,應該要以天大將軍身予以說法,方能得到解脫,就會示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天大將軍,在佛法來說:就是指欲界地居天所屬的將軍們而言。主要的責任,在維護佛法的弘揚與天界的安寧。在道宣律師所撰《律相感通傳》中,即曾記有「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下三天,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嬈。」文中同時提到「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恓遑,奔赴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天大將軍乃為四天王之部屬,但因受佛所付囑,護持佛法,而深受四天王之敬重。於此可知此段經文所說的天大將軍,實為帝釋天與四天王所屬的天將,而其中最普為人知的則為南天王下的韋將軍。

《金光明經》中說:「釋提桓因(帝釋天),及日月天、閻摩羅王、風水諸神、韋馱天神、及毗紐天、大辯天神、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護世間。」這是韋馱天將與諸天神將見於經典的情形。而在後世,由於道宣律師曾夢感這位韋馱天神,並記述了韋將軍周行東、南、西三洲,護衛出家人與佛法,於是中國佛寺漸漸就形成供奉韋天將的風氣,進而成為寺廟的護法天神,甚至在寺院早課時,皆會誦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名為「祝韋馱」,以示恭敬。正如《韋馱讚》中所說:「韋馱天將,菩薩化身」,即是此意。

 佛教的護法天將,依經典所載,為數眾多,這些諸天神將,不僅守護佛法,而且也要維護天界的安寧,例如帝釋天受到阿修羅挑戰時,就由守護天庭的那羅延天將與之對抗,《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也記載觀世音菩薩對起慈悲心的眾生,念誦大悲神咒時,也會敕令「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護衛。」

 觀世音菩薩示現天大將軍,為眾生說法,是要教化眾生能學習天將護衛佛法的勇猛精神,雖然世間眾生並不能深知天將所具有的德能與智慧,但可從世間對將軍所應備的素養上,知其大要。所謂將的義意,依中國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一段文字的意思,以白話文來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國家興亡的關鍵,不可以不認真的加以研究和審察,比較雙方的謀略,以深入探討戰爭的形勢,這五方面,就是政治、天時、地利、將才和法制……而這其中具有最直接影響戰爭勝敗的,就是指揮作戰的將領,所以孫子特別以智、信、仁、勇、嚴五者,作為將才的標準,此五項又稱之為軍人的武德;也就是一個卓越的將領,必須要才德兼備,具有觀察敵我雙方形勢的能力,以及勇敢果斷,指揮大軍作戰的專業素養,同時在平時整軍備戰時,也能誠心愛護部屬,賞罰分明,使軍隊的紀律嚴明威武。

歷史上有兩位整軍經武最為著名的將領,一個是漢文帝時的周亞夫,當時在細柳營訓練軍隊時,以軍紀嚴明著稱,連皇帝來視察時,未經通報,亦不能逕自進入營地。另一位就是北宋名將岳飛,其所屬的軍隊,因為記律嚴明,作戰勇敢,號稱家軍,兵只要看到軍的旗幟,就會心生恐懼,喪失戰鬥意志,所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一個優越的將領,必須具有武德,才能盡忠職守,保國衛民,使國土不被敵人侵擾。雖然這只是人世間對將領要求的標準,但比之於天界的天將,精神上亦必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當這些英雄式的將領往生之後,都被世人建廟供養,敬為天神,如供奉關雲長的關聖帝君廟,岳武穆王廟等,所以不管人間、天上,護法護國,保境安民都是「將」的最基本的任務。

觀世音菩薩所以要示現天大將軍身,為眾生說法,也就是教化眾生要修學為將者的行事智慧,對佛法的堅定信仰,與護衛眾生的慈悲和勇猛精進的精神。也許這些德目,並非人人能及,但只要能心存善念,勇於任事,隨緣盡份的精進不懈,即使不能有非凡的成就,也會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為人示範,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古人說:「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思即在鼓勵一個人要有學習古聖先賢的志向,培養正直的人生氣度,才能俯仰無愧於天地之間。作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信眾,一定要學習以菩薩的慈悲應世克念作聖,以大悲法門自度度人,不懈不怠,自能福慧增長,得到真實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