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9月5日

第三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情眾生的根器,認為應該要以毘沙門天王身,予以說法,方能得到解脫,就會示現毘沙門天王身,而為說法。

毘沙門天王,為欲界四天王中守護北方之天王。由於此天常行護衛如來道場,聽聞佛法,因此又被稱為多聞天。也是常以佛法,弘化於世的大護法神。在《大集經—毘沙門天王品》中,佛陀就曾咐囑毘沙門天王,要守護閻浮提世界北方的眾生:「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北方第四分,汝庇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庇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并及汝子、大臣、眷屬、夜叉、毘舍遮,皆令護持。」另於《金光明經》中,以毘沙門天王為首的四天王,也曾向佛誓願說:「世尊!我等四王,修行正法,常說正法,以法化世,我等令彼天、龍、藥叉、健闥婆、阿蘇羅、俱槃荼、緊那羅、莫呼羅伽及諸人王,常以正法而化於世,遮去諸惡,所有鬼神,吸人精氣,無慈悲者,悉令遠去。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并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淨天眼,過於世人,觀察擁護此贍部洲。世尊!以此因緣,我等諸王,名護世者。」而在佛法經典中,也能常見毘沙門天王,守護佛法及護持修行人的事蹟,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中即記有,毘沙門天王曾以金鋌協助極為貧困的雞頭梵志,購買種種食具供養佛及諸聖眾,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另如《宋高僧傳》中,也記載有毘沙門天王,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曾令其太子率領五百神兵,嚇退西番將兵的靈異事蹟。因此毘沙門天王又被視為戰勝之神。

在《佛說四天王經》中,曾記述四天王巡查四天下的情形:「須彌山上即第二忉利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蜚、蚑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其中諸天,僉然俱下。四王常曰:勤伺眾生,施行吉凶,若於斯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清心守齋,布施貧乏,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翫經散說,開化盲冥,孝順二親,奉事三等,稽首受法,行四等心,慈育眾生者,具分別之,以啟帝釋,若多修德,精進不怠,釋及輔臣,三十三人,僉然俱喜。」這段經文是說明四天王,周行四天下的狀況,由於天神都是修善的福德所致,所以如果人間行善的人多,則表示天界的勢力增長,天王等自然歡喜,反之,世間眾生行惡者多,就代表魔界之勢增強,天界之勢減弱,天王等即會默然不悅。

   由於前面說了不少四天下和四天王的情形,也須要將四天下和四天王的意義作簡單的說明:四天下就是環繞須彌山四方的四大洲,其一是南贍部洲,其二是東勝神洲,其三是西牛賀洲,其四是北俱蘆洲。而四天王,乃為帝釋天之外將,位於須彌山半腹之犍陀羅山四方,各護一天下,因之又稱為護世四天王。所居之天為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東方為持國天,天王名提頭賴吒;南方為增長天,天王名毗留多;西方為廣目天,天王名毗樓勒叉;北方為多聞天,天王名毘沙門。四大天王在佛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們各自帶領著眷屬、天眾,誓願守護閻浮提世界,使眾生安居樂業,福德財寶增長,入於正法,無有災難,是與人間關係最為密切的護法天神。

   毘沙門天王在四天王中,又被稱為財神或福神,能為眾生增財修福,所以廣受崇拜供養,唯依《毘沙門天王經》所記:「先願所得之者,除自受用外,應行施捨,不應貯積而懷慳吝,常於一切有情,起大慈(悲)心,勿生嗔恚。」可知毘沙門天王雖會隨順眾生願求,而賜予財富,但也強調除自己受用之外,應該要將其餘所得,廣為布施予貧困之人,不應儲存,常為己有,而在施捨時,要心存歡喜,不能有嗔恚之心。

   關於毘沙門天王,國土內天眾的生活狀況,在《經律異相》中說:「此天共住三城,一號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天壽五百歲,少出多減,以人間五十歲,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食淨揣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男娶女嫁,身行陰陽,一同人間,以昔三業善,而生為天。」從此記述中,可知人間天上,本少差別,只要能勤修善業,不為惡行即能有生天之機緣。

   在此段經文中,觀世音菩薩現毘沙門天王身,而為眾生說法,其意即在使世間有情眾生,能真實學習毘沙門天王之多聞佛法,慈悲度人,並為佛法善盡守護之責。由於此天王復被視為施福之神,所以只要眾生能勤修善業,就會求財得財,求福得福,只是財與福並非僥倖得來,一定是心懷慈悲,臨財思惠,廣行布施的人,才能真正持有,否則心存貪欲,慳吝不仁,是很難得到天王眷顧的。尤其在獲得財富之後,若只沉溺於一己之享樂,反而會造作惡業,一世的榮華富貴,死後必墜入三惡道之中。這便是觀世音菩薩現毘沙門天王之身,教化眾生的根本要義。而這也是我們研習這段經文,最要了悟、切記之處,因為世人有幾人真能臨財而不貪呢?

   再者,四天王每月都會派遣使者,太子下降人間巡察,甚至各天王自己也會親自降世查訪善惡,此事世人雖未親眼目睹,但佛在經中如此宣說,當屬真實不虛,因此我們一定要深自警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造善業,若有一念不善,就要立即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和念誦大悲神咒,如此便能止惡生善,增長福慧。

   最後要說明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在現天王身而為眾生說法時,只現欲界的帝釋天、自在天與四天王中的毘沙門天王與一位天大將軍,而色界的也只有初禪的大梵天王與大自在天王,而在此兩界二十四天中,尚有十八天未予示現,是否不夠週全?其實觀世音菩薩之應現乃是對世間眾生因病予藥的度化,使眾生能直接体悟到菩薩的大悲願力,是能為一切眾生解脫苦難的方便法門,而且就天王們的體用來說,亦是大同而小異,除了護衛的方域有別之外,其他如体如用,都是因修善積德,而榮為佛法的守護神,每一天王都是常聞佛法教化並親受佛陀咐囑為護世天王,所以雖只示現北方天王一位,但舉一能知三,而其他與世間眾生因緣較少的諸天,則依緣而定,並無孰輕孰重之意,這一點同學一定要有明確的体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