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9月12日

第三十二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情眾生的根機,認為應該示現小王身,予以說法,而得解脫,就會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小王,在佛法來說,乃指世間之王,除轉輪王外,餘皆稱之為小王,佛經又稱之為粟散王,比喻小王之多。

在專制的君主時代,不管王之大小,都是一國的統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由於為王者要對國家和全體人民,負有捍衛和保護的責任,所以一個王者的施政作為,常常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如果是一位以仁德治理國家的君王,則會處處以民為本,不會作危害人民之事,舉國上下,均能安居樂業,但若是一個暴君或昏君主政,則人民必將遭受很大的痛苦,甚至會引來外國的侵擾,使國家陷於危險不安。所以一個君王的賢明與否,確實會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安危與禍福。這種情形,在歷史上可說,屢見不鮮。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要現小王身,而為眾生說法,乃因自古以來,身為王者,能真正潔身自愛,關懷人民的實在太少,因之,菩薩乃現小王身而為之說法,以教化一些高層的政治人物,能以佛法的慈悲治理國政,愛護人民。因為一個國王若能信奉佛法,進而以佛法治國,則人民必會奉公守法,和樂相處,國家也必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種情形,在中國就曾出現過幾次,如東晉時,後趙的統治者石虎,就是專用殺戮來壯大聲威,後經沙門佛圖澄予以教化,才阻止了他的殘暴行為。除引領中州(今河南地區)各族的人民,信奉佛法外,並在各地營造廟宇,翻譯佛典。其後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對前秦的統治者符堅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使佛教在北方的發展上,有很大的成就。同一時期,佛教在南方也極為興盛,到梁武帝時,更是到處興建佛寺,編印經典,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見當時信佛的盛況。到了代,由於君主信仰佛法,在佛教的發展上,更有輝煌的成就,同時也使國家強盛,人民安樂,永樂年間,更敕令全國人民信仰佛法,持誦大悲咒,其時的國家,也是盛極一時。

相同的情況,也在印度發生,其中最為後世人所稱道的,就是阿育王。據《阿育王經》所記,此王在未信佛前,對統治下的人民極為殘暴,經常任意殺戮人民,被稱為「狂暴的阿育王」。後經尼瞿陀之感化,而信奉佛法,消除惡行,並在境內各地建造八萬四千佛寺,與八萬四千佛塔,供奉佛之舍利,並將佛教定為國教。而阿育王因受佛法的教化,也一變而為仁慈的國王。在佛法的弘揚上,阿育王不僅是第一位將佛法傳佈於世界各地的人,也是最早真正體悟到以佛法治理國家,而使國家和平、安定的國王。

從以上簡要的敘述中,可知佛法的弘揚,如果能由執政的人倡導實行,確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觀世音菩薩在示現四聖法界聖者身,與天界天王身之後,在世間首現小王身,其意即在於此。因為對於任何一位統治者,能深信佛法的慈悲教化,必會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安全和幸福,也會為佛法的弘揚,得到很大的成效。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記載佛對阿難尊者所作的開示;佛告阿難:「若有國土災難起時,是土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生,赦諸有過,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心陀羅尼神咒,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五穀豐登,萬姓安樂。又若為於他國怨敵,數來侵擾,百姓不安,大臣謀叛,疫氣流行,水旱不調,日月失度,如是種種災難起時,當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種種香華、幢旛、寶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陀羅尼神妙章句,外國怨敵即自降伏,各還政治不相擾惱,國土相通,慈心相向,王子、百官皆行忠赤,妃后、綵女孝敬向王,諸龍鬼神擁護其國,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歡樂。」這一段經文,不僅說明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大悲神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只要能至心誦念,就可滅除一切災難。而且由於此段經文所說的內容,對一個負責治理國家的國王而言,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也是對我們在研習觀世音菩薩,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時,最明白的教化,所以特別予以引述,希望同學們能深加信解,堅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則不祇大悲法門能弘傳於世,也會為濁世紅塵帶來無盡的清淨和安樂。

  在這段經文中,觀世音菩薩示現小王身,所說的法,其中最重要的涵義,即是教化世間眾生,要善加運用所擁有的權力,千萬不可依恃權力,任性妄為,殘民以逞,而是要將權力作為服務眾生的力量,廣行善業,造福社會。一個擁有權力的人,一定要心懷慈悲,才能使權力的作為變得光明偉大,這也是我們在研習此段經文時應有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