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9月19日

第三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情眾生的根機,認為應該以長者身,為之說法,方能解脫煩惱,即示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長者,一般乃指年高德劭,財產豐厚,世情通達,且能熱心公正,論處是非,頗孚眾望的人,即被尊之為長者。《漢書》以「寬大長者」稱之。

在佛法經典上,對長者的稱許,亦是指積善有德,心性平直,富而好施,年長智深者。《法華經譬喻品》:「佛告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僕從。」這是佛對長者的解說。《法華玄贊》云:「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又言:「世之長者,有三種類,一可稟承長者:平均識達,善斷是非。二可耆敬者:年邁閭邑,尊威莫對。三可親輔長者:資什華豐,隨須精足。」以上三者雖為喻佛之讚歎,但亦可說明長者之涵義。

在佛經上,最為人知的就是須達多長者,其為人樂善好施,經常濟助貧困孤獨的人,所以鄉里間都稱譽他為給孤獨長者。

在釋迦牟尼佛傳法的過程中,有座廣為人知「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便是須達多所供養。其事的經過是:有次須達多長者,在王舍城好友阿蘭陀家中,見其家人歡欣忙碌,像在辦理喜事一樣,詢問之下,方知附近的竹林精舍,住著一位佛陀,明天要來應供,所以大家都很歡喜。阿蘭陀長者並把佛陀的成道經過,說給他聽。當須達多長者聽說,佛陀以太子身分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證悟真理,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心中深為感動,第二天在阿蘭陀的引見下,拜見佛陀,更為佛陀莊嚴慈悲的威嚴所攝。在聽完佛的開示以後,即發心要供養佛陀,於是就請求佛陀到他的國家—拘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去說法,以度化該地的眾生,並且也要在當地建造一所精舍,以供佛與弟子們安居,至於僧眾所需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全部由他供養。佛聽了須達多長者的願求以後,就慈悲的應允了他的所求,於是須達多非常興奮的回到舍衛城,開始籌建精舍。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訪尋,終於在舍衛城的南郊,找到了一處園林,覺得很適合建造精舍,探聽之下,方知那座園林乃祇陀王子所有,於是他就前去向王子稟說,要想購買這座園林,但立遭王子回絕,雖經須達多長者一再懇求,王子仍不為所動,並且戲說:如果你一定要買,就用金子將園林鋪滿,並且厚要五寸,這樣我就賣給你。未料此話一出,須達多長者,當即答應,並依約以黃金鋪滿地上,太子見須達多發此殊勝之心,心想「人之所貴,莫過金寶,而彼當能傾庫買地,以造僧園,我何所乏,而無修建,請悔先地,長者不從。太子云:許地取金,未論林樹,地隨汝主,林屬我身,其助成功,但陳供養。佛後遊此,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樹林誓多(祇陀)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後,應謂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引述這一經典上的故事,可知所言長者,實有其不世之善根,方能有此無比善緣。觀世音菩薩現長者身,而為眾生說法,一是凡為長者,必是多世以來,廣行善業所得的福報,並以此教化眾生,如富有資財,當學習須達多的精神,多為貧苦孤獨之人,常行布施,來生必得福報。二是世之長者,必是心懷慈悲,識見廣博,能夠隨喜功德之人。三是鄉里之間,若能有此長者,信奉佛法,弘傳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必能引領眾生去惡生善,遠離煩惱、災禍,而得和諧安樂。

雖然世間有財有勢的長者很多,但又能有幾人深知佛法所言的因緣果報之理,今生所得財富、權勢的由來?菩薩慈悲,以長者身說此因緣的實相真理,即在教化眾生,能以慈悲為懷,常作有益於人的善業。若能人人都懷有須達多長者,為弘揚佛法,傾盡資財,則佛法必能流布於世,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亦必能為一切眾生,深植善根,帶來生生世世的福報。

為使同學們能深切了知佛法所說的布施,及其功德,特別引述《佛說長者施報經》其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此經乃佛為須達多長者所說: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長者名給孤獨,來詣佛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佛告長者,若復有人,以妙飲食,如法布施,或自手施,或恒時施,不能獲於廣大福報,於意云何?以其彼人,必求富貴及快樂故;若復有人,不為衣食、臥具、富貴、快樂,以妙飲食,如法布施,當得大富,及得妻子、男女僕役、眷屬,孝順侍養,於意云何?以其彼人,為諸有情,而行布施。佛言長者,過去世時,有長者婆羅門,名彌羅摩,行大施會,以八萬金盤,盛滿金屑,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銀盤,盛滿銀屑,而行布施,復以……佛言長者,彼彌羅摩,如是行施,不如有人,以其飲食,施一正見人,一正見人,不如施百正見人,百正見人,不如施一須陀洹,一須陀洹,不如施百須陀洹,百須陀洹,不如施一阿那含,一阿那含,不如施百阿那含,百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一阿羅漢,不如施百阿羅漢,百阿羅漢,不如施一緣覺,一緣覺,不如施百緣覺,百緣覺,不如施如來應正等覺,施如來應正等覺,不如施佛及隨佛大苾芻眾,施佛及隨佛大苾芻眾,不如施四方一切持鉢僧食,施四方一切持鉢僧食,不如施四方一切僧園林,施四方一切僧園林,不如施四方一切僧精舍,施四方一切僧精舍,不如盡形志心歸依佛法僧,盡形志心歸依佛法僧,不如盡形志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盡形志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不如有人於十方世界,徧一切處,行大慈心,饒益眾生,離諸分別心,無相故,所得果報,勝前果報。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告長者言,往昔彌羅摩婆羅門行大施會,非別沙門婆羅門等,則我身是。時給孤獨長者,聞佛說已,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遠離惑想,心得清淨,悟寂滅忍。」

這一段經文,將佛法所說之布施,層層解說,若能用心體悟,便知佛現身說法,教化眾生一切布施及其功德,不如三皈慈心。而長者必以布施為首要,故佛對須達多長者說此長者施報經。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隨緣應現世間,亦在教化眾生皈依三寶,要廣行善業,隨順眾生,慈悲度化,以清淨平等,覺知一切法門都是隨順因緣,空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