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9月26日

第三十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情眾生的根機,認為應該以居士身,為之說法,方能解脫煩惱,即示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居士,這一名稱,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即在《韓非子》一書中出現,「太公封於齊,東海上有居士,狂矞華士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可見居士在中國實由來以久。

在佛法經典中,居士通常被視為在家學佛之人。而最為著名的當為維摩詰居士。《維摩經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法華玄讚(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在大乘經典中,維摩詰即是一位深解佛法精義的在家居士,他與世人一樣,有妻眷、子女,並以經營而富有資財。惟其常修梵行,離過清淨,而且廣行布施,常為眾生講說佛法,而以其對佛法精深的成就,卓然自得的風範,確實提升了在家修學佛法者的地位,若凡世間有情眾生,只要在心中真誠存有清淨修行的志願,遵守基本戒法,亦即等於出家。這種僧俗平等的觀念,確實為現代生活在繁忙中,而又有心學佛的人,提供了另一個合於中道精神的修行法門。在《維摩詰經方便品》中,可以清楚的體悟到這種修行的真實涵義。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淨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已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正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宮,內宮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從以上所摘錄的經文中,可知維摩詰居士,雖處身塵世之間,但以般若智慧,平等無別的不二法門,度化眾生。並開拓了在家居士亦能真修實行,弘揚佛法的途徑。維摩詰居士在佛法上的精深成就,以及度化眾生的慈悲精神,也深得釋迦牟尼佛的讚歎。近世以來,佛法日漸興盛,在家居士實也有著很大的貢獻。即如同學們在此精勤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並發願將此一法門弘傳於世,利益有緣眾生,除宿世的因緣之外,今世的善業機緣,亦屬難得。東晉 慧遠大師說:「佛經所明,便有二科之說:一者處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可見在家居士更有弘揚佛法的機會和責任。

當然要成為一位真正的弘法居士,必然是品行端正,對佛法能熱心修學的人,演培法師認為要真正做個居士,要有四大美德,一是對世間的功名利祿,不刻意追求,不貪戀世俗的榮華富貴,志行高尚,二是對世間的欲樂享受,不妄事貪求,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德行無虧,三是雖有財富,但不慳吝,亦不浪費,並能常行施捨於窮苦之人,四是以道自娛,修持正法,常以善法自度度人。法師所說這四點,看來簡單,實亦涵蘊了在家居士應有的一切修養。雖不若維摩詰居士的宏深廣大,但就初學佛法的人而言,能依之精勤修學,自也能常得法益,自在安樂。

觀世音菩薩在這段經文中,現居士身說法,其所說之法,正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方便之法,菩薩以之教化眾生,若眾生能依此常修梵行,常行布施,處順逆之境,無所染著,如此日精月進,終必有所成就。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法門,廣被於世,普度眾生,我們有緣共修此普世讚歎之法門,實不應有妄自菲薄或有任何懈怠,只要能常懷所願,努力行持,必能得菩薩真實的護持。每次與同學們共同分享彼此修學所得,愈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實為對世間有緣眾生的最大賜福,而且福報就在眼前。只是放眼當今社會,這樣的福報,又有幾人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