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1月21日

第四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眾生的根機,認為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不同的身份,而為之說清淨修行,平等應世之法,方能得度者,即為之分別說不同之法,使之能得解脫。

在佛法上,比丘為出家男眾受具足戒佛弟子的通稱。比丘之名,通常有三種涵義,一是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大眾乞化食物,以維持色身,一面乞求佛法,以長養法身,《法華義疏》說:「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鍊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二是破惡,此惡乃指心中諸種煩惱而言。出家眾勤修戒、定、慧三學,能破除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煩惱,故曰破惡;三是怖魔,亦即使魔恐懼之意,由於欲界天魔,常思一切眾生皆能成為魔眾,受其指使,障礙世人,但比丘卻以清淨平等,勤修佛道,不為天魔所擾,故而魔王為此而生怖畏。《智度論(三)》曰:「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某比丘,盡形壽持,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以上均為對比丘之說明。而比丘見之於佛法經典,約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以佛法度化憍陳如等五人,稱之為五比丘。

比丘尼為女子出家受具足戒佛弟子的通稱。梵語:「尼者即女性之身也」。因之比丘為男僧,比丘尼為女僧。在最初的僧團中,只有男眾----比丘,沒有女眾,後因佛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欲出家修學佛法,經阿難尊者向佛稟告後獲准,乃率領釋迦族五百女子皈依佛的座下,成為比丘尼。

優婆塞,又名清信士,清為離過之名,信為入道之本,士為男子之稱,近事男,為在家親近佛法,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之一。《涅槃經》云:「皈依於佛法,其名優婆塞」。

優婆夷,又名清信女,近事女,涵義與優婆塞同,為在家親近佛法,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四眾之一。

關於優婆塞、優婆夷,佛經上曾記有一段故事:當佛在鹿野苑時,地方上有一位大富長者名俱梨迦,其有一子名耶舍,因生於富者之家,自幼即養成放逸奢靡的習性,年長以後,更是終日沉迷於宴樂歌舞之中,因家中養有歌伎,所以徵歌逐色,無分晝夜,一日,酒醉醒來,時已夜半,睡眼中忽見那些平時花容月貌的女子,此時橫臥在睡榻之上,個個衣衫不整,脂粉零落,甚至口涎直流,酒氣難聞,心中突然感到一陣厭惡,便匆匆披衣而起,獨自奔向郊外,口中喊著,煩惱呀!我煩死了。此時天已黎明,佛正巧在林中經行,見一青年,邊行還口中大呼煩惱,就上前探問究竟,耶舍乃向佛訴說經過,佛聽完後,即對耶舍說:你跟我來,這裡有安靜處,會使你脫離煩惱,於是在佛反覆的為之說法之後,耶舍終於明白了自己煩惱的因緣,乃自願皈於佛之座下,隨佛出家修道,成為佛的第六位弟子。

耶舍的父親俱梨迦長者,見兒子突然失蹤,乃到處尋找,後來聽說兒子已在鹿野苑隨佛出家,就急忙趕往鹿野苑佛的住所,見到佛以後,便問明原因,並勸兒子隨其返家,但耶舍出家的意念堅決,不為其父言語所動,俱梨迦長者見狀,乃向佛求助,經佛向俱梨迦詳予解說其中的因果後,俱梨迦深為佛所說的道理感動,亦請求皈依佛的座前,修學佛法,但因其年老,不能出家,乃成為在家的修行者    清信士、近事男。梵語稱之為「優婆塞」,佛經稱之為「優婆塞第一人」。後來耶舍的母親,因丈夫、兒子均已皈依佛學道,自己也就皈依佛前,成為第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女、近事女」,梵語稱之為「優婆夷」。

以上所說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法上稱之為僧俗四眾。

這段經文,乃說明觀世音菩薩為教化世間有緣眾生,示現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僧俗四眾,而所說之法,出家、在家各有不同,在示現出家二眾時,對眾生所說之法,以禮敬諸佛,發菩提心,修學佛法,受持五戒,清淨身心,行菩薩道為主要內容,而在家二眾,所要說之法,則是禮敬供養諸佛菩薩,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深信因果,受持五戒,修十善業為應作之事。雖然所列的這些條目,並不能完全說明四眾對眾生所說之法的內容,但若能依此奉行,力行不懈,必能解脫煩惱,得入佛菩薩清淨平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