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2月5日

第四十三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童男、童女眾生的根機,認為應以童男、童女身而能得佛法教化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善根因緣之法。

 童男、童女依中國古代的習俗而言:男子十九歲未行冠禮之前,都視為未成年之童男,女子在十五歲未行笄禮之前均稱童女。近代以來,由於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社會風氣已大有改變,兒童的生理與智能的發育,也隨之較早成熟,所以現在所說的童男、童女,大都是指年齡在十二歲以下者。

 童男、童女不管是在印度中國或世界上任何國家,就世俗來說,若為之講說佛法,實難有可說之法,但觀世音菩薩所示現之童男、童女身,則為善根深重,因緣具足者,因此而有可說之法,正如《佛說無言童子經》、《思善童子經》、《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等,雖為在世之童子,但多世以來,「宿種善根,今已成熟」,因之對佛菩薩所說之法,均能有所感應,甚至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聞人讀《金剛經》,即能心生感悟。再者,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緣之童男、童女,示現其身,以持誦經咒,造作善業,而生教化眾生之作用,遠者如《宋高僧傳》所載神智法師,因十二歲能持大悲咒,而傳頌一時,近者如本道場的謝予顥小善知識,雖只六歲,卻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持誦大悲咒,並能在週三晚上研習課業之前,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相前,行禮如儀之後,態度從容,語音清晰的引領大家持誦大悲咒七遍,其間不僅無一字、一句之錯失或頓誤,而且在背誦的過程中,雙手合十,神聖肅穆莊嚴,充分顯現對大悲咒至誠恭敬的神態,而使在場隨聲誦念的全體同學,都為之深深感動,讚佩不已。謝予顥的此種優異表現,即使未說一語,也能使在場的人,受到深切的感動和啟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示現,確是不可思議。

 觀世音菩薩在此段經文,示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其真實之義,即在以此示現,感召世間有緣眾生,修學佛法,第一、不在年齡大小,而在善根的有無;第二、要與佛菩薩有宿世的因緣;第三、使一切有緣眾生,能在所見的情境中,深信菩薩的慈悲示現,真實不虛;第四、以之教化所有見聞的眾生,能覺知修學佛法,只要信願具足,就能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佑;第五、世間的童男、童女天真純潔,性情和善,幼小的心靈中,常有無限的光明憧憬,只要能善加教導,必能得到相應的福報。

 在資訊極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兒童的智能成長,也隨之快速進步,很多地方,孩子的覺知能力,常常超出大人們的想像,因此隨緣教化,變得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天資異常聰明的兒童,做父母和師長的更要能細心維護,認真的輔導,而且以身示範,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得潛移默化的效果,特別是生活環境的整齊清潔,不尚奢華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都會有直接的影響,尤其對於孩子所提的問題,不可冷漠以對,一定要慎重的回應,即使自己不能完全的了解,也要耐心的加以說明,千萬不要以威權的態度,予以拒絕或置之不理。孩子的率真、好奇,本是與生俱來的習性,應諄諄善導,使孩子的智慧,能在自然的狀態下,順利的得到開展,世間常有神童,但真正能得成就的,都是在良好的生活環境,父母的慈愛,師長親切的教導下,才能培養出善良、真誠的心性    待人誠懇,處事實在,也唯有在如此成長中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輕易的為世俗不良的環境所影響,使天賦的才智得以充分的發揮。

 在佛法來說:不管前世今生,孩子能與我們相聚,都有其殊勝的因緣,俗話說:同舟共渡都要有很深的緣份,何況是一生一世的相處。也許孩子們並不能體認到這些,但作為父母的人,實應有所體悟。觀世音菩薩在此段經文中,示現童男、童女身,除了以上所說的多種作用外,其另一重要的涵義,則在示知人道眾生,每一位幸得人身者,都有一段童年的生涯,儘管各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但都是難以忘懷的童年往事,有苦有樂,有依戀也有落漠,如果能善自省悟,將這些親身經歷的人生體驗,作為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借鏡,擇其善者而教之,不善者而改之,這對於一些為教育孩子而困惑的年輕父母,將是最為方便的應用之法。孩子有善於模仿的興趣,只要父母和親人們能生活正常,勤於學習和誠實的待人處事,則孩子也必會深受感化,而成為一個充滿自信而勇於任事的人。

 孩子不僅是家庭中的寶貝,也是父母生命的再次展現,若能放大胸懷,視孩子為社會共有的資源,國家未來的主人,世界人類共同的希望,則一切為養育孩子的辛苦,都會變得更有意義,我們若能真實體悟觀世音菩薩的作此示現,那將是孩子最大的幸福,願大家能善自思惟,用以作為與孩子的相處之道。真心的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善盡撫養、教導、管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