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2月12日
第四十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此天龍八部眾生,認為應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而為說法;應以龍身得度者,即現龍身而為說法;應以夜叉身得度者,即現夜叉身而為說法;應以乾闥婆身得度者,即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應以迦樓羅身得度者,即現迦樓羅身而為說法;應以緊那羅身得度者,即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應以摩睺羅伽身得度者,即現摩睺羅伽身而為說法。
以上所說的八類眾生,即是佛法中所謂的天龍八部眾,在世俗來說:即是八種神怪,依佛法言之,則此類眾生都是常聞佛法教化,長期薰修而得變化人形的護法神。由於此類眾生因修善積福,而能變化人形,但畢竟非人道眾生,所以經上稱之為人非人的靈類眾生。此等眾生,雖品類不一,但數量龐大,對佛法的信仰尤為堅定,參予法會時,儘管不能成為主體,可是有了他們的熱心參加,而使法會的氣氛變得熱鬧而圓滿。
在天龍八部中,除了天神之外,大多身形長得十分奇特,令人見到會生驚恐之感,不過基本上,這八部眾生都和人道眾生一樣,有善有惡,只是他們多缺乏自省的能力,以致常會任性而為,造作惡業。幸能常受佛法教化,而有所改變,這也正是觀世音菩薩,為之示現而予說法的因緣。
為了能對此八部眾生多一些了解,以下將分別予以說明:
一、 天部:天,梵語音譯為提婆,意為天界。此界眾生所住處,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大區域,乃依生命的特徵加以區分。如欲界的眾生,因尚有淫、食二大欲望,乃稱之為欲界天。色界位於欲界上方,此間眾生因有生命的身形,而有居住所需之宮殿建築等,雖已遠離欲界的染污,一切物質都很清淨,但仍為微細的色法所繫縛,其生命的形態為單一性,無男女之別,色界天人以光明為食,只享天福,沒有憂苦煩惱。無色界因沒有物質現象,只剩感受、思惟、心行與意識等特性,由於其生命安住於禪的深定境界,故能超脫一切物質的纏縛,而只依於精神境界。
在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分別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乃以須彌山為中心,其中四天王天居於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之,二者又稱之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因居於空中,乃稱之為空居天。
四天王天,分為持國天(東)、增長天(南)、廣目天(西)、多聞天(北)四天,忉利天、帝釋天住於須彌山頂之中央(善見城),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故此天又稱三十三天。夜摩天又稱善時天,常受持快樂的果報。兜率天又譯稱知足天,對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界,能節制而滿足。化樂天經常自在化五欲而娛樂。他化自在天又稱魔王天常藉他所化的愛欲而自在受樂。
欲界天之上為色界天,此天依禪定之深淺,而分為四禪天:
一、初禪天:分為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二禪天:分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三禪天:分為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四禪天:分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 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其中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五天,為聖者所居,故又稱之為五淨居天。以上共四禪十八天。
色界之上為無色界天,因此間眾生,沒有生命形體,故無物質之建築,只有心意識的相續和靜止的禪定境界,在佛法稱此禪定境界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統稱之為無色界四天。
此三界中,如欲界、色界天中,都有各自的天王,主管一切。如欲界的東、南、西、北四天王天,均各司其巡察之職。而此天的壽命,人間五十年相當於其一晝夜,壽命皆為五百歲(約為人間九百多萬歲)。忉利天人的壽命,則為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長千歲;夜摩天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命長二千歲;兜率天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命長四千歲;化樂天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定壽為八千歲;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定壽為一萬六千歲。
以上所說為諸天的概況,惟此段經文中所示現的天界眾生,乃是天龍八部的天,故只能對欲界地居天的天眾而言。如若世間有些眾生,應以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會現四天王天或忉利天的天人,而為之說修福積善之法,使其得度。正如《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所說:「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亦即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