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2月26日

第四十六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眾生,認為應以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各現其身,而為之說修善積德,忍辱修慧,淨化心性,遠離恐懼,清淨平等之法。使其依法修行,而得解脫。

 前面兩講,已分別將天部與龍部簡要說明,今天再繼續講其餘之三部眾。

 三、夜叉:又名藥叉,義譯為「捷疾」、「威德」等,是住於地上或空中,並以威勢惱害為惡眾生,或以威德守護正法、善人的鬼眾,《金光明經》文句說:「鬼者威也,能令他畏其威」,屬八部眾之一。

 依《長阿舍經》等記載:夜叉為北方毘沙門天王的眷屬,守護忉利天等諸天,並同受諸天種種歡樂及飲食等,在《大智度論》中,夜叉分為地行、虛空及宮殿飛行等三種,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等;虛空夜叉具有大力,可以在空中快速行走;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及便身之物。

 由於夜叉為非人的鬼眾,心性常有暴惡的傾向,經常變化為種種怪異的形貌,如《大吉義神咒經》(三)中,就有「諸夜叉、羅剎鬼等,作種種形,獅子、象、虎、鹿 ……,或作大頭,其身瘦小,或青赤形 ……,一頭兩面 ……,以此異形,能令見者生大驚懼,普皆怖畏」。這些惡行夜叉,多由毘沙門天王所統率。而在很多佛法經典中,也都記有守護正法的夜叉,如《藥師如來本願經》,即記述十二藥叉大將,發願守護《藥師經》受持者,在《陀羅尼集經》中,也記載十六大夜叉將,護衛誦念《般若經》及行人,故又稱之為十六善神,經中並詳述這十六善神於佛前自誓說:「我等歸命佛、法、僧寶,常隨擁護佛法僧眾,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及一切眾生,受持此法,若讀、若誦、若聽、若念,又復念佛,若坐禪者,我等十六藥叉將及諸眷屬,隨其行處而衛護之」。

 由以上經典所載,可了知「夜叉」雖為鬼類眾生,心性善惡難定,但因常受佛法薰染,與天王的領導,除警惡及護衛正法與善人之外,並負責傳遞世間眾生的善惡資料,供天王參考,實也善盡天龍八部護衛佛法之責任。觀世音菩薩對於此類眾生,為度化其暴惡的心性,乃示現其身,而為說修善積德、淨化心性之法,使之能解脫鬼魅害人之煩惱。

四、乾闥婆:義譯為「食香」、「尋香」等,又有「樂神」之名,不食酒肉,惟求香以資陰身。《天台淨名疏》(二)說:「乾闥婆,此云香陰,此亦陵空之神,不食酒肉,惟香資陰」。

印度神話的傳說中,「乾闥婆」原是半神半人的天宮樂師,是帝釋天屬下職司雅樂的天神,據《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所載:「乾闥婆」與「緊那羅」等,曾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大迦葉尊者等,不安於座。另依《注維摩經》所說:此神常住地上之寶山中,有時赴忉利天奏樂,善彈琴,作種種雅樂。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此神亦為觀世音菩薩二十八部眾之一。

《法華經》中,列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百千眷屬俱。齊至佛所,共同參與法華盛會。

在《大寶積經》「乾闥婆授記品」中,載有三億六千萬乾闥婆眾,於如來所心生尊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化作三億六千萬頭咽羅婆那大龍象王,然後騎在象上鼓天音樂及散播種種香、花來供養佛陀,以偈讚佛。佛陀乃為之授記,未來當作佛,彼佛同號無邊慧。

「乾闥婆」因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資身,而又善於奏雅樂,並常受佛法教化薰習,為守護正法之神。觀世音菩薩為度化此等眾生,乃現其身而為說清淨安樂,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解脫法,而早得成就。

五、阿修羅:梵名又作阿素羅,義譯為「非天」、「不端正」等,「非天」之意,乃在說明其雖有天人之福,但卻無天人之德,所以稱之為「非天」。「不端正」則是指其形貌怪異恐怖,常具嗔恚、憍慢、多疑之心,而行為不正。傳說為印度最早的惡神之一。在佛教中,則與乾闥婆、緊那樓等同為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

在佛法中,阿修羅又與天、人、地獄、畜生、惡鬼共為六道之一,依《大智度論》所述:六道復有善惡之別,善有上中下,即天、人、阿修羅,稱之為三善道;惡亦有上中下,即地獄、畜生、餓鬼,稱之為三惡道。

阿修羅依出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四類,在《首楞嚴經》(九)中記載:阿修羅有四種出生的方式:

〈一〉    卵生:「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二〉    胎生:「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生,人趣所攝」。

〈三〉    化生:「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四〉    濕生:「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以上為阿修羅投生修羅道的業因,都是眾生自心昏沉無明,所起的諸有為相,由妄想而受生,更由妄想的隨業而受報。這些業因,諸經多說為瞋、慢、疑三心所引起。

有關阿修羅的住處,經典中亦有記載:在《起世經》(阿修羅品)中即記有四大阿修羅王住於須彌山四面海中。

阿修羅因嗔恚心及疑心很重,常因細故而與欲界帝釋天不和而爭鬥不止,甚至要請由佛陀出面調解,才能罷休。觀世音菩薩為度化此類眾生,乃示現其阿修羅身,而為說忍辱修慧,修善積德之法,使之能調伏妄想多疑之念,而得清淨自在,解脫我執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