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2年1月9日

第四十八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眾生的根機,認為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堅利力行,破除魔障之法,而使得度。

 金剛,梵語曰跋折羅,為金中之精。《梵網經古迹記》上曰:「金剛者,金中精牢名曰金剛」。《大日經疏》(一)曰:「金剛者,梵云伐折羅陀羅,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古文譯曰執金剛,亦即持金剛杵之力士」。《行宗紀》(二)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以上均在說明金剛乃至精、至堅、至利之物,佛法以之象徵摧破煩惱,破除一切魔障之義。而要能摧破種種魔障,則以金剛杵行之,因之手執金剛杵,護衛佛法者,稱之為金剛神,又名金剛力士,這是執金剛神涵義的簡要說明。

 至於金剛杵者,乃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堅硬的物質,所以稱之為金剛杵。在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破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有破除愚痴、妄想、內外魔障的功能。《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即記載:佛告阿難所言之四十手中,第六手即為「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

 此段經文,乃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世間一切眾生,所示現的三十三應化身中,最後的一應身——執金剛神。在前面說過,執金剛神乃為手執金剛杵,護衛佛法的護法神,由於世間眾生,處於末法時期,大多垢染深重,雖欲思回心向佛,但又常會為外境的魔障所擾,而難以淨心持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此艱難之際,執金剛神即會隨時顯現,護衛真心修學佛法的眾生,使能不受魔障所擾,而專心修習佛法的教化,這也是佛在解說,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三十三身,最後才現執金剛神的真實之義。

 關於金剛神的本生因緣,《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中曾記述:在久遠以前,有轉輪聖王出世,在所娶的二位夫人中,第一位夫人,生有一千王子,第二夫人生有兩位王子,第一夫人所生的一千位王子,自接受佛法的教化後,都發起菩提心,廣行菩薩道,未來均將成佛,而第二位夫人所生兩位王子,見兄長們都發了菩提心,將來成佛,廣度眾生,其後此兩位太子,即各自誓言自己的志願:「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諸人成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祕要,常委託依,普聞一切諸佛祕要密跡之事,信樂受喜,不懷疑結;法念太子言:諸正士聽,吾心自誓,諸仁成佛道,身當勸助,使轉法輪……」。接著佛又對寂意菩薩說:「其時諸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拘留孫為始作佛,至樓由竟(意)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則今金剛力士,名密跡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識其梵天是也」。

 以上這段經文說明執金剛神乃是法意太子自誓而來,並在擔任密跡金剛後,要藉著常常親近佛的機會,除莊嚴佛的威儀外,還要省思佛所說的身口意三密的涵義,將之傳達於眾,使眾生對此秘要不生懷疑而歡喜受持,而法念太子也自誓要成為梵王,將來在佛成道時,能勸佛大轉法輪。

 這段經文的內容,在佛法經典上都有所記述,例如有次佛在山下靜坐時,提婆達多欲加害於佛,便將山上的大石推下,此時隨侍在佛身後的執金剛神,便以金剛杵將大石擊碎,雖有一粒碎石,碰及佛足而流血,但能免於大難。另身口意三密,執金剛神也透過與寂意菩薩的問答,詳加解說,而大梵天王勸轉法輪的故事,經典上也都有記載,這裏就不多說了。

 在研習此段經文時,也要能對佛所說的三十三身的意義,有所解悟,三十三的數字,乃是佛所說的方便之法,事實上觀世音菩薩遊化娑婆世界,所現之身,都是隨順眾生,隨緣應現,實為不可計數,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正是要度盡世間無量眾生的一切苦難,所以三十三的數字,一是指類別,二是指教化的方法,不必將三十三界定為一個不可變的數字。而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行願與所行之法,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菩薩即曾有所說明:「觀世音菩薩復曰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遂願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觀世音菩薩以如此大的誓願,救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當為無量之數,因此《法華經》所說的三十三身,《楞嚴經》所說的三十二身都是為應眾生的方便之說。

 觀世音菩薩的隨緣應現,是對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的慈悲救度與教化,也是普門品最重要的部分,我們用了很多的時間研習經文中各類眾生的形貌,與觀世音菩薩所施予的教化之法,若能將此種種教化之法,深自體悟,並在日常生活中,善加應用,久之,必能開起智慧,明察是非,而深明行善得福,為惡受報的因緣果報之理,如此長期修習,克己行持,則必會獲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佑,而得解脫一切煩惱,漸漸契入清淨安樂的菩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