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2年1月23日

第五十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大菩薩,以大悲願力,於世間眾生遭逢恐怖急難的時候,施予教化及救助,使眾生免於恐怖和畏懼,因此娑婆世界的眾生,稱頌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的大菩薩。

 研習此段經文,首先要了解這是佛在普門品中,第二次以摩訶薩讚歎觀世音菩薩,主要原因,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遊化諸佛國土時,成就了無量的功德,而這些功德只有菩薩摩訶薩的境界,才能圓滿成就如是的功德。

 摩訶薩在佛法經典上,是摩訶薩埵的簡稱,摩訶有大、多、勝之義,《智度論》(五)曰:「摩訶薩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為摩訶薩埵」。意思是有大心而勇於作佛的有情眾生,稱之為菩薩摩訶薩,佛在此以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稱名,乃是對菩薩的無上讚歎。

 菩薩摩訶薩,在佛法來說:通常是指已圓滿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行,並以弘深的慈悲願力,廣攝眾生,解脫煩惱,度脫苦難,已證入清淨平等的無生境界之菩薩,方能稱名為菩薩摩訶薩,以菩薩十地而言,則為已圓滿修行歡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而至不動地以上的菩薩,方能稱之為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為久修大行的菩薩,所以佛在此稱讚其為菩薩摩訶薩。

 其次要明白怖畏急難之義,怖是恐怖,畏是畏懼,而急難則是指未曾預防,突如其來而又難以應付的災難。怖畏急難乃是指此種災難來臨時,所產生的一種惶恐驚懼的心理作用。

 能施無畏的意思,乃是佛對無盡意菩薩,說明每當眾生遭逢怖畏急難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會或隱或現的隨聲應現,使眾生起無畏之心,而勇於面對恐懼,使危難得以解脫,所以稱之為施無畏者。《觀音玄義》曰:「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能施無畏一句中,最要了解的是施的涵義,簡單來說:施就是捨,是四無量心中的捨德,具有捨之而不執著、怨親平等等義。佛法說: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之中,以法施為最上,觀世音菩薩以法施教化眾生,使其生無畏之心,面對怖畏急難,所以娑婆世界眾生稱頌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為施無畏。這是研習此段經文應加深思之處,因為有此了悟,方能真實覺知觀世音菩薩以無畏施予眾生的真義。

 菩薩能施,乃施於有緣之人,有緣就是能對菩薩起真誠的信願,和不懈不怠的行持,若非如此,菩薩也難度無緣眾生。《報恩經》曰:「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觀無量壽經》:「有緣眾生,皆悉得見」。都是指有緣的重要。

除了能深思明膫此段經文的涵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將所知所得力行於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雖不能做為一位施無畏者,但至少也要做一個無畏施的人,也就是要竭心盡力,運用種種方法去消除眾生的怖畏和急難,不因人而有分別,不因事而有執著,隨順因緣,隨緣盡份,即能成就一切無畏布施。而行此無畏施可從以下兩方面來思考進行:

 一是信願此一布施,濟度眾生,能使之從種種苦難所生的怖畏和痛苦中得到平安和幸福。也就是善用自己所具有的一些條件,真誠的關懷弱勢眾生,為一切需要照顧的人,盡心盡力的服務,只問耕耘,不思收獲,無怨無尤的為世間眾生而默默的奉獻,如此力行不懈,必能成就所願,利人而後利己,度人而後自度,成為一個真正能行無畏布施,觀世音菩薩的忠誠信眾和眷屬。

 二是能深觀因緣之理,不作使人不安和怖畏之事,在此物欲橫流,道德沉淪,是非價值顛倒的末法亂世,世間眾生多因善根不固,常受塵欲之誘引,而作違法悖理之事,因之常會造成家庭與社會之惶恐與不安,甚至傷己害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悔恨和不幸。

 因此,如何能在此五濁惡世(五濁為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中,善盡一己之力,弘傳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效法菩薩的施無畏精神,使苦難中的眾生,能得一些解脫,能得一份清淨。這也正是此段經文佛對眾生所作的教化,或許我們無法真能契入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境界,但既自願為觀世音菩薩的親近眷屬,就應努力從無畏施做起,一切善行,都要能捨己為人,一切功德,都能迴向於人,一切痛苦和危難,都要與眾生同一心志,使其能勇於面對,而無怖畏,進而能做到不為物累,不為情傷,心中常以菩薩的慈悲為念,常懷捨一己之力,能為他人造福的真心,默默的常思己過,調伏於心,如此的力行不懈,日久當能圓滿一切所願,成為一個施無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