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2年3月13日

第五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段偈語,仍為繼續前面的偈文而說。須彌即是佛經上所指的須彌山,中文亦譯稱為妙高山。其峰頂為帝釋天所居,半腰四方為四王天居所,其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環列,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之四面,分由黃金(東),琉璃(南),白銀(西),頗胝迦寶(北)四寶所組成。須彌山亦為娑婆世界的中心。《俱舍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琉璃、頗胝迦寶(玻璃)」。

佛以「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此首偈語來喻示眾生,若或有人置身在須彌山的高峰之上,突然遭人向山下推落,試想若從這麼高聳的山峰上墜落下去,是極難活命的,而在此危險的狀況下,被推墜向下的人,若能及時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深信菩薩的威神之力,便能立即受到菩薩的救護,向下墜落的人,也會像太陽一樣安住在虛空之中,不會跌落到地面而喪命。這是說明即使在如此高聳的山峰上,遭到意外的墜落,只要能至誠的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菩薩即能聞聲救度,使之免於受到致命的傷害。

再者,又或有人「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金剛山又名金剛圍山,佛典上亦有以鐵圍山稱之者,這裏所說之金剛山,當指此而言,另《八十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亦記有:「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被凶惡殘暴的人,不斷的追逐,最後被逼得墜落到高聳的金剛山下,生命極為危殆,若能在此危急關頭,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能及時得到菩薩威神之力的救護,不僅能脫離危險,甚至連身體上的一根毛髮,都不會受到損傷。此偈語亦在象徵末法時期,眾生在五濁惡世之中,難免會結怨於人,甚至無端的受人欺凌迫害,而走上危險之路時,只要能一心稱念及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救護,就可免於恐懼而勇敢的面對,使凶惡的人知難而退。如果用名利來比喻惡人,則只要心奉觀世音菩薩,就會少欲知足,不會因名利的追逐而流於墮落。

   又設若有人「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這首偈語是說:如果有人為一些心懷怨忿的賊人所圍困,並且持刀欲予加害,此時若能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得到菩薩的慈悲救護,使對方能化惡念為慈心,而不會加予傷害。在《觀音靈感錄》中,曾記述一個真實的故事,與此情節極為類似,乃予轉述:

末年間,有一位商名程伯麟,久居揚州,奉觀音大士甚虔,乙酉夏,兵過揚城禱大士求救,夢大士謂曰:「汝家十七人,十六口俱得免,惟汝在數,不可逃也」。醒,又複懇禱,乃夢云:「汝前生殺王麻子二十六刀,今須償彼。可令家中十六口並住東廂,汝獨在中堂候之,勿遺累家人」。信之。越五日,兵至門,迎問曰:「汝即王麻子乎?我欠汝二十六刀,可殺我」。兵驚曰:「汝何以知我姓名」?具告以夢,兵嘆曰:「汝前世殺我二十六刀,致我今世報汝,我今殺汝,汝來世不又報我乎」?乃以刀背斫二十六下而宥之。

唐宜之曰:記此事有三意:一者,見菩薩大悲,能回定業。二者,見宿業既熟,難脫如是。三者,見目前所受,悉是往因,宜歡喜領受,不當怨尤,亦不必苦苦以趨避亂心也。

這個神奇靈驗的事蹟,其所顯示的意義,正如識者所言,乃是緣於之平昔對觀世音菩薩的虔誠信奉及供養,危難時,才能自然生起懇求菩薩救護之心,而觀世音菩薩隨即與之相應,並以託夢告之因果,同時示以解脫之法,而亦深信不疑,悉以菩薩之言奉行不悖,乃能化惡報為善果,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實是有求必應。其次是顯現因果報應之事,實難逃避,唯有勇於面對,並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被,必能解宿世之怨仇,化戾氣為祥和,而且報應來時,不必心生怨尤,否則冤冤相報,難有了時。這是大家研習此段經文應有的體悟,也是佛菩薩賜予我們的無量慈悲,我們應憶念不忘,作為修學的參照。

再者,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另一教化,乃是菩薩所行的慈悲救度,是以平等心為本願,一面要救護受報者,一面也要度化報復者,正如故事中的受報者程伯麟,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得菩薩的救護,解脫了危難,而欲報復的王麻子,也因感於菩薩的點化,了悟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道理,而忍下報復之心,化怨仇為慈悲,致使兩者都因受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而得安樂,而這也正是我們學習的重點所在,若能常記而不忘,必能增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