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2年5月29日

第六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當佛說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偈頌之時,參予法會的八萬四千眾生,聽聞之後,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祈願修行成佛之道。

   經文所說的「八萬四千」之數,乃為顯其多數之說法,並非一定之數量,在佛法經典中,常以八萬四千來形容其數量之多,如說佛法教門之多,即說八萬四千法門。《勝蔓經》曰:「廣大義者則有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入八萬四千法門」,如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之病,佛為退治之,而說八萬四千之經籍,《法華經》(見寶塔品)說:「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佛之法身有八萬四千相與好,《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雖尚有其他八萬四千之說,因篇幅有限,於此略之不述。總言之:經籍中所說的八萬四千,只在說明多數之義,未必都是八萬四千之數,這裡所說的八萬四千眾生,亦是言喻參予法會無量眾生之義。

   經文所說「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乃言佛道與佛之尊稱,佛道超絕一切之法,無與等者,故云無等,唯與佛同,故曰等,《維摩詰經》(佛國品)曰:「無等等佛自在慧」。註《維摩詰經》(一):「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智度論》(四十)說:「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無等等」,都是在說明無等等之義,即是超絕無與相等之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法華玄贊》(二)說:「阿云無 ,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意。

   對於「菩提」,這裏亦略作說明,在佛法上通常以覺作為菩提之釋義,亦即菩提為覺悟之義,所謂覺悟,乃對所覺之境,能明其事理二法,事者即對一切有為之諸法,能知其緣起造作之道,理者即對涅槃之境界,能明其性空之理。《唯識述記》(一)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一切眾生若思修學成佛之法,發菩提心乃為根本之事。

   此句中最後一字為心,而心在佛法上有很多的解說,《唯識論》曰:「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唯識述記》(三)曰:「梵云質多,此云心也……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薰種,此識中既集果已,後起諸法,故說此名為心」。所謂萬法一心,即是指一切法盡為此心所生,《華嚴經》(三)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地觀經》(八)曰:「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經》曰:「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以上所述對心之論說,皆言心之重要,要言之:佛法所言之心,乃是虛靈不昧,空有一如,能生萬法之心。《楞嚴經》曾記述佛七問阿難心的涵義,阿難卻難有所解的故事。可知此心乃是一非言語、文字所能描述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因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所集聚的無量功德,一千六百多年來,流行於世,廣受行持,在中國即有「家家觀世音」之稱頌。我們研習普門品不祇要發菩提心,而是發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的心。這也正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無量功德與神妙之力。

   由於佛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神奇感應之機,與方便行持之法,深入人心,乃使觀世音菩薩與一切眾生之間,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尤其有緣眾生,在聽聞佛所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教化之後,若能如理思惟、依法修行,必能漸次開啟智慧,與觀世音菩薩相感相應,得到菩薩的慈悲護佑,神力的加被,而使人生的苦難得到解脫,生命的境界,得到提升,進而善根深種,成就多世的福德因緣。

   自101年元月開始與各位同學共同研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來,到今天已歷一年半的時間,至誠感戴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佑,董、詠潔與同學們的辛勤護持,使我們的修學得能順利的完成,這實在是一項殊勝的因緣。雖然我們都還是一介凡夫,但是只要能常時憶念行持佛菩薩的慈悲教化,堅信不疑,用功行持,必能得觀世音菩薩的神力加持,使菩薩的大悲法門,廣宣流布於世,利益一切眾生。

   最後還要深深感謝長久以來,默默為我們每次研習時,打印講義的楊麗錦小姐,使大家的學習得到很大的方便,她確是一位心懷慈悲,長養善根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