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1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講記

                                                         104年5月6日

 

無智亦無得。

在研習了「五蘊皆空」、「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諸法,皆為空相之後,此句之「無智」「無得」,實亦具相續之義,在佛法中,智為能觀之法,得為所證之理,以般若言之,此智與得乃屬修業之行法,如治病之良藥,病癒則藥可除,所謂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需舟,在修行過程中,智與得實具藥與筏之作用,唯在修證的境界上,則如《金剛經》所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此捨當指一切法皆可捨,而在本句經文智與得上,均加一無字,實亦在說明智與得皆空之意,《心經略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無智,所證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

此無智無得之句,是在說明菩薩之修智證得,皆應不住六度之行,不證所得之果,若有所住,即是執著於法。一如《金剛經》所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此即明示菩薩不著所修之行,而為無智之修。又云:「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此即說明所證之果,而為無得之義。因為菩薩一有修證之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亦即在說一切法無所有之義,無所有,即言諸法皆空,此乃菩薩以般若之智,深觀「五蘊皆空」之理,以度凡夫眾生,復說「十二因緣」、「四聖諦法」,以度二乘聖者,再以此「無智亦無得」,深解性本空寂,法無實有之義,而度大乘行者。要而言之:「五蘊皆空」是人空,「十二因緣」、「四聖諦」是法空,而大乘行者所修之空,則為人法皆空的第一義空,而此空即是「無智亦無得」的真義。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此句之「無所得」,與上句之「無得」,含義上略有不同,「無得」是指破法執而言,「無所得」則是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之義。因法既空無所有,故以「無所得」而明之。而此句之「以無所得故」,實乃承接前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而來,以說明諸法緣起性空之義,並以之延伸「菩提薩埵」以下等文。此句之「以無所得故」之「以」字,當作因為解,因為無一法可得,菩薩乃依般若勝慧了達諸法皆空,而能心無罣礙,乃至究竟涅槃。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薩既依「般若波羅蜜多」之妙智勝慧,觀照諸法皆空之理,而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並能遠離顛倒夢想,乃至究竟涅槃。

經文所說之「罣礙」,罣為網罩之義,喻無明煩惱蔽障心性,如被羅網罩覆,四面障礙,不得自在。礙是阻滯之義,謂眾生執著,阻礙正道,難以精進。故罣礙乃在說明心性為無明所蔽,事事妄為執著,乃使修行常受阻礙,而不得精進自在。如深觀此罣礙所生之因緣,實因凡夫常被色欲所牽引,而生我執之障礙,二乘人則常為定所滯,而有法執之障,此我法二執,乃為一切眾生修行成就之障礙,《唯識論》(一)曰:「由執我法,二障具生。」《大乘義章》(五)曰:「能礙聖道,說以為障。」此障亦為煩惱之義,因煩惱能擾亂心身,障礙一切正法之修行,罣礙行者之心性,若心無罣礙,則能清淨,而無恐怖。

「恐怖」:恐是恐懼,怖是怖畏,一時驚懼曰恐,常在畏懼曰怖,若心有怖畏,則不得安穩,障滯一切之修行,尤以因無常而心生之恐懼,常會造成患得患失之疑懼,若能依般若之智,破除此無明之煩惱,而以真誠心用事,則能使心地清淨,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遠離」:在佛法上,為永遠脫離之意,《大般若經》云:「於一切煩惱,六趣、四生、蘊界處等而得遠離,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可知一切眾生若要遠離一切惡業煩惱,須能修證般若空智,方能永遠解脫。

「顛倒」:乃指反於真實事理之妄見而言,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此即說明顛倒實為無明所使然。在佛法上,有三顛倒、四顛倒乃至八顛倒之說,即以四顛倒而言:一、常顛倒,乃對世間諸行無常之生滅法,而妄計為常;二、樂顛倒,乃對世間諸苦,妄計為樂;三、我顛倒,乃對世間諸法,不明一切無我,妄計為我;四、淨顛倒,乃對世間諸不淨法,妄計為淨。此等顛倒,能令眾生,認妄作真,以苦為樂,故以顛倒稱之,此皆為眾生迷失自性所起的妄見所致。而對治此顛倒之法,當以佛在臨滅時,對弟子所說之四念處最具實效。四念處:即一、觀身不淨,可對治淨倒,因凡夫皆為精血構成之身,實難為淨;二、觀受是苦,可對治樂倒,因眾生常受諸苦逼迫,實難有樂;三、觀心無常,可對治常倒,因一切妄心剎那生滅,何能為常;四、觀法無我,可對治我倒,因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那裏有我。此四念處以慧為體,能止妄見真,破迷開悟,使眾生不再入顛倒之境。

「夢想」:乃指夢中虛妄不實之幻境,此為眾生於現前身心世界,常因無明妄想而生之幻想,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知夢乃睡眠時,依身心內外之縈思妄想潛意識的浮現,醒來方知為南柯一夢。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中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亦是在說明六道眾生,常為世情所迷,而以妄為真,甚至常生種種顛倒夢想,一旦夢醒,則虛妄皆空,重陷生死苦海。因此菩薩以此教化眾生要深知世間一切事相,皆因妄心而夢想顛倒,必須一心遠離,方能使心境清明,無所罣礙,而得證入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