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名簡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部經的稱名。是以「人、法、喻」三者具足而立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圓滿無礙」和「大悲心」是「喻」,「陀羅尼」是「法」,此三者具足而成就此部經。分別來說:千手千眼乃是顯現觀世音菩薩威德的法相,千是廣大無量的形容字,也是表現觀世音菩薩弘深的願力,與救度眾生的無量功德。歷來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圖繪和造像,都是左右各有二十隻手,每隻手中各具一隻眼,依密法五部:如來、金剛、摩尼、蓮華、羯摩之各具八手,而成四十隻手,四十隻眼,每手又各攝二十五界,乃合為千手千眼亦為象徵觀世音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能達廣大圓滿無礙的莊嚴境界。(可參閱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依譯經的先後來說:最早在經上出現「觀音」之名的為(公元185年)後 支曜所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另一本記有「觀音」名號的則為(公元223年)僧人支謙所譯的《佛說維摩詰經》,(公元252年)曹魏 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即記述有「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到了(406)年,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其二十五品即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自此,觀世音菩薩已是世人皆知的大悲菩薩了。

      觀世音為菩薩之性德所現,其所含藏之真義,正如吉藏嘉祥大師所說:「觀為能觀之智,世音為所現之境,合境與智定名觀世音」。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最能顯現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慈悲度化的真實之義。

      再說「菩薩」這一稱謂,雖然是語,但在中國,卻是家喻戶曉的聖號。「菩薩」的具足名稱是「菩提薩埵」,「菩提」之意為覺,「薩埵」是有情。也就是有情的覺悟者。什麼是有情呢?簡單的說:有情就是有生命知覺而且與佛菩薩有緣之人。《唯識述記》(一)說:「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識故……又情者愛也,有愛生故」。所以菩薩又稱覺有情。

廣大圓滿無礙

     「廣大圓滿無礙」,廣是寬廣,大是高大,寬廣和高大,乃是指「橫遍十方,豎窮三界,無所不在」之意,而圓滿則是圓而無缺,滿而不虛之謂,在佛法上所說之「圓滿」,乃是指諸法圓融,一法圓滿一切法之義,也即是說明《大悲心陀羅尼經》和諸法一樣,能圓融通達一切諸法。若能悉知此經所蘊藏之義理,當能通達諸法之經義,所謂一經通百經通,本經稱圓滿,其意亦在於此。

     「無礙」乃是指一切時,一切處自在通達而無障礙之意。在佛法上通常指有三種障礙:一是煩惱障,即是指因貪、嗔、痴三毒所引起的煩惱;二是業障,即是犯五逆十惡之罪業;三是報障,即是地獄、餓鬼、畜牲之苦報,此三種障,都能障礙正道善行,所以稱之為障,而無礙則是指本經能除此三障,使研習之眾生能不受此三障之危害。《維摩經佛國品》說:「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意為此心已安住於自在清淨的無礙境界而獲解脫。《往生論》註下曰:「無礙者,謂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佛菩薩有四無礙智而為眾生演說正法,此四無礙智分別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與樂說無礙智,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語言,能隨意說法;樂說無礙智,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因為樂說之義,較難了悟,乃略加引述。《大乘義章》(十一)說:「語稱物情,名為樂說」,意思是以言語解說事物之情境,而使聽聞的人怡悅受益,簡稱之為樂說。《法華嘉祥疏》(二)曰:「樂說有二義,一者菩薩得勝法樂為物說,二者知眾生欲樂,而為說法」。其第一義乃就說者自悅之情而樂解此勝法之義,而使聞者受其益,其第二義乃為就眾生欲聞之意而說所願之法,使之樂受其義,此二者皆為樂說之義。《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智),法義詞辯,演說正法」。此經文中的無礙,即具有此四無礙智的功德,而使本經在度化眾生的功德上,能通達無礙,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大悲心

     「大悲心」是悲憫眾生之意,悲有護持的功能,佛法言同體大悲,即是顯現一切眾生平等無別的精神。經上說「大悲心」有九種不同的形貌,將來在研習經文時,再予以解說。要言之,「大悲心」雖有多種的涵義,但都以平等心為根本,能視眾生為一體,才能感受到眾生所受之苦,所需之求,否則妄自分別,將無法為眾生圓滿解脫一切之煩惱。

陀羅尼

     「陀羅尼」為梵語,意為總持,是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註維摩經》(一):「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亦為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之意,乃指此陀羅尼能涵攝一切法所具功德之義。在佛法上約言陀羅尼有四種:一是以念為體的法陀羅尼,就是對佛法的修學,能持之不忘;二是以慧為體的義陀羅尼,即是對佛法的義理,能有正確的理解而不妄加臆斷,使真義不失;三是以智為體的忍陀羅尼,是以智慧真實了悟佛法實相,乃為生滅不二,空有一如的清淨平等的菩提境界;四是以定為體的咒陀羅尼,乃是以定持咒,能有善法不散,惡法不生的威神之力,使眾生的一切災難得以消除。以上四種陀羅尼,分別涵攝了佛法的奧義,亦為修學佛法的四大法門。

 

     「經」,梵語稱之為修多羅,中文譯之為「契經」,契是契合之意,也就是佛說之法,能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契眾生之根機,所謂「為法為則,今古常然」,故名為經。由於譯者多以中文之經義為依,所以略去契字而簡稱為經。在佛法上經為三藏之一,《華嚴經疏》第一釋修多羅說:「古譯為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串攝化,即契理合機之經,依主受名」。《涅槃經》(十五)謂:「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而依《雜阿毘曇心論》(八)所說:「修多羅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泉涌,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是五義,是修多羅義」。所以凡是一法,能經古歷今,一貫無異,恆有不變,攝受教化如聖者之說,多稱為經。

      以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經名之簡釋,供大家研習此經時參考,期能有助於對經義之了悟,對觀世音菩薩之慈悲教化能常自受持,進而自度度人,使菩薩的大悲法門,廣宣流布,利益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