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經文所說「如是我聞」四字:分別來說,一者如是,二者我聞,如是乃指經中佛所說的法語,而我聞則是阿難的自言,乃阿難將所聽聞佛所說之法,由其轉述。但轉述之詞必須能取信於眾,所以如是亦有信順之義。《智度論》(一):「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註維摩經》(一):「曰:如是信順詞,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可知如是乃信之義」。一部經文上凡開頭有「如是我聞」四字,即表示為阿難所述佛之所說,在佛法的經典上,亦多有記述此「如是我聞」四字之因緣。依《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所述:佛將入涅槃時,阿難聞佛教誨,「身心顫動,性識茫然,悲哽喑咽,深沒憂海,舉體迷悶,昏亂濁心 …… 爾時,阿泥樓逗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咄!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日則無,汝依我語,諮啟如來,如是四問:

      一、 佛涅槃後,六群比丘,云何共住,而得示教?

      二、 如來在世,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何為師?

      三、 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來既滅,依何而住?

      四、 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

      爾時阿難如從夢中,聞阿泥樓逗安慰其心,令致四問,漸得醒悟,哀不自勝,具陳上聞,而以白佛。

      佛告阿難:汝致四問,為最後問,能大利益一切世間,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一、 佛涅槃後,六群比丘,其性鄙惡,我涅槃後,汝當依我教法,正觀教示六群比丘,身心依此清淨。

      二、 佛去世後,尸羅波羅蜜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甚深定慧。

      三、 佛涅槃後,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四、 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以上所述,為「如是我聞」之由來,而佛之四項囑咐,乃成為以後佛法傳承之依據。其中的第一、二、四項都較為明白,只有第三項,佛所說的四念處,因為能助眾生安住於佛法的修學,所以要略加引述:

    四念處,所謂念處,在佛法上的簡單解說:念為能觀之智,處為所觀之境,以智觀察境,稱之為念處。而四念處,分別來說:一、「身念處」,即是觀身不淨之義。身雖為父母所生之身,唯身之內外,垢污充滿,無有淨處,所以稱之為觀身不淨;二、「受念處」,即是觀受是苦之義。受為苦樂之所感,樂乃從苦之因緣所生,但樂又生苦,故世間無常樂,所以稱之為觀受是苦;三、「心念處」,乃觀心無常之義。心為眼等六根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稱之為觀心無常;四、「法念處」,即觀法無我之義。因一切法均無自性,隨緣起而有生滅,所以世間無常法,故稱之為諸法無我。此四念處均以慧為體。以觀察為用。常勤修習,即能斷絕一切煩惱之所生,而使身心清淨,安住於自在光明的境界。

      以上是對「如是我聞」的簡要引述。其次是經文所說的「一時」,此乃指當其時之意,即是前面《涅槃經》所說的一時,佛在某方某處為四眾說法,即是指其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