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補陀落迦山


補陀落迦山

     「補陀落迦山」自古以來,在佛法的經典中,都記述為觀世音菩薩常住的道場。《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此南方乃指印度之南海岸,其山形勢,據玄奘大師《西域記》所載,「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嶮,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池旁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息,能發願者,如見菩薩」。另《探玄記》(十九)曰:「光明山者,彼山樹華,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也」。《慧苑音義》下說:「補怛落迦山,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這些都是記述「補陀落迦山」之地理位置與形貌,可知「補陀落迦山」確為觀世音菩薩住世的聖地道場。而此聖地,久遠以來,即為世人所崇拜,在《印度佛教史》中,亦記有許多僧俗男女,常常登山祈求觀世音菩薩的護佑,而且諸多靈驗。在《華嚴經》記述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其所描述的情境,乃是「漸次遊行到達彼山,遠處尋訪此大菩薩, 其西南巖谷,可見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金剛石上,無量菩薩悉坐其上,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之法,攝受一切眾生」。於此亦可說明觀世音菩薩自來即是廣受景仰崇敬的大菩薩。同時隨著佛教文化的發展,觀世音菩薩在印度所受到的信仰,也隨之傳佈於印度以外的地區,成為普世信仰的菩薩摩訶薩。

      由於對佛菩薩與聖眾的信仰與供奉,建立寺院,乃成為當然之事,但就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而言,雖有千千萬萬,但以「補陀落迦」為名的,除上述印度南方海濱的補陀落迦山之外,在世界各地以補陀落迦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稱名的,尚有其餘各處:一是中國 浙江定海縣東南海上的普陀山;二是西藏地區的布達拉宮;三是中國 熱河承德縣的補陀洛寺;四是韓國 江原道 襄陽五峰山上的洛山;五是日本 紀伊縣的補陀洛;六是錫蘭的布達拉寺。雖然能舉出的不多,但相信還有很多未為人知的補陀落迦,存在於世。

寶莊嚴道場

      寶莊嚴道場,乃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道場上加寶莊嚴三字的涵義,是對道場的恭敬與尊稱,佛法稱摩尼為寶、為珠,有離垢如意之義,而珠的總名稱之為摩尼,《玄應音義》說:「摩尼,珠之總名」,《慧苑音義》亦說:「謂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又云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涅槃經》(九)曰:「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可知寶莊嚴道場,即是以摩尼來成就此道場之莊嚴。在佛法上,莊嚴乃莊飾之義,《探玄記》(三)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是交飾義」。因之莊嚴雖多,均不外善美之義。

佛座莊嚴

      經文所說:「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乃說明此道場中的獅子座,完全是以各種摩尼寶珠鑲造而成,所以功德莊嚴,為其他諸座所不及。在如此莊嚴的道場中,周圍還懸掛著很多彩色繽紛的百寶幢旛,益增其莊嚴。佛法所言之幢旛,為旌旗之屬,幢為豎立之竿柱,繫以有色之絲帛,藉以表示指麾群生,制伏魔眾之意,為統帥權之象徵,通常在佛前設之,而旛則為表佛之威德所作之莊嚴用具,有時於祈福時用之。所以旛是供具,切不可繪製佛菩薩之像於其上。

與會聖者與八部眾等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    

      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經文所說的大意是:其時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正端坐在觀世音菩薩宮殿內的獅子座上,將要演說佛法的總持法門,在座的有無量數菩薩摩訶薩,首位是對佛法的一切法門,都能清楚明白,至心受持的總持王菩薩,再次是寶王菩薩和誓願為解脫眾生痛苦的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還有以慈悲度世的觀世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的大勢至菩薩、以及受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華嚴菩薩和受持《大莊嚴經》的大莊嚴菩薩,還有一位具有無量寶藏的寶藏菩薩和一位德行圓滿的德藏菩薩,再就是金剛密界的金剛藏菩薩和常以空慧觀諸眾生的虛空藏菩薩,還有一位修得慈心三昧的彌勒菩薩和以十大願王稱名於世的普賢菩薩和以智慧精進修行的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福德智慧圓滿,受過灌頂大法的大法王子。

      道場內還有無量數已經修行證果的大聲聞僧,與已修得三乘十地功德的阿羅漢,而以摩訶迦葉坐首座。

      以上皆為總持一切法之菩薩摩訶薩,灌頂大法王子與修證阿羅漢十地成就等聖眾。另經文中所記述的名詞,有些應略加說明:

      先說「總持」之義:在佛法上總持又稱陀羅尼,乃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意。《註維摩經》(一):「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在佛法上有四種總持,一是法總持又名聞總持,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二是義總持,於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三是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眾生之災患;四是忍總持,言菩薩之實智,忍持法之實相而不失。此四總持以念定慧為體,為菩薩所修之功德。

      其次說「灌頂」之義:灌謂護持,明諸佛護念,頂謂頭頂,表大行尊高之意。《祕藏記》曰:「灌頂義,灌者諸佛大悲,灌頂者上之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證得佛果,是頂義也」。灌頂在佛法上有多種,通常有摩頂灌頂、授記灌頂、息災灌頂、增益灌頂及傳法灌頂等。摩頂灌頂者,乃諸佛摩行者之頂,而授成佛之記;授記灌頂者,乃諸佛以言說與成佛之記;息災灌頂者,乃摩行者之頂,以息滅其災難罪業;增益灌頂者,又名來生求果灌頂,乃為增益己身之灌頂;傳法灌頂者,對於如法積行之人,傳授祕法等。

      再者說「阿羅漢十地」之義:此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通之境界,《智度論》(七八)說:此十地為三乘共通地位: 一是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乾者乾燥之義,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潤,故稱乾慧地;二是性地,此為內凡之位,已伏見思之惑,略見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三是八人地,人者忍也,見道之苦而行八忍,故曰八忍地;四是見地,於此位斷三界之見惑,得見上下八諦之理,故曰見地;五是薄地,為欲界思惑九品中斷前六品,僅餘後三品,故曰薄地;六是離欲地,為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之位,故曰離欲地;七是已辦地,為斷盡三界見思二惑之位,故曰已辦地;八是支佛地,此為緣覺之位,於斷三界見思二惑上,更漸斷其二惑之習氣,入於空觀,緣覺之梵語為辟支佛,故曰支佛地;九是菩薩地,是菩薩於阿僧祇劫中六度萬行之修行地,故曰菩薩地;十是佛地,是為菩薩之最後身,斷餘殘習氣,成就入佛之位,故曰佛地。以上是對三乘行者所說之十地,經文以阿羅漢十地稱之,乃略作解說,以供研習經文之參考。

八部眾

      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又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除以上之聖眾外,欲界諸天子也來參予,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由瞿婆伽天子坐首座。

      所言欲界諸天,依《長阿含經》所載:護世四天王天,乃是指欲界第一重天,位居須彌山四埵的東方天王提頭賴吒,城號上賢;南方天王名毘婁勒,城號善見;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城號周羅;北方天王名毘沙門,凡住三城,一號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四王壽各為五百歲,以人間五十歲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食淨揣食,洗浴衣服,男娶女嫁,身行陰陽,一如人間,以往昔修三業善,生為天人。

      此四天王常於每月八日勅諸使者,巡行世間,觀察萬民,有無孝順父母,敬事師長,齋戒布施,濟諸窮乏,使者奉教,具啟善惡,天王等聞惡不悅,言善則喜,十四日四天王常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躬自履歷,然後詣善法殿,具啟帝釋,聞惡則憂,言善則樂,並說偈讚歎受持齋戒人,與我同行。偈曰: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同。

      此即佛所說的半月三齋。

      再者,是欲界其他諸天:

      忉利天:此天居須彌山之頂,為欲界第二重天,有三十三天宮,王名釋提桓因(簡稱帝釋天),壽天千歲,飲食嫁娶,猶如四天,身體相近,以氣成陰陽,行欲如人,以修身、口、意善二業圓滿,生於此天。

      夜摩天:此天為欲界第三重天,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時,壽天二千歲,身體光明,不須日月,食飲如忉利天,婚欲以抱持為樂,往昔以、身、口、意善,持戒禪定等業圓滿,生於此天。

      兜率天:此天為欲界第四重天,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喜,壽天四千歲,食同下天,亦有嫁娶,執手成欲,身有光明,勝於夜摩,自知前世所布施、持戒等事,智慧安穩,後邊身菩薩多生於此天。

      化樂天:此天為欲界第五重天,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化,壽天八千歲,食同下天,亦有嫁娶,對笑成欲,身體光明,殊勝兜率。《智度論》(九)曰:「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以布施、持戒等事圓滿,而生此天。

      他化自在天:此天為欲界第六重天,亦為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自在,壽天萬六千歲,食如下天,亦有婚姻,相視成欲,此天常以轉集他所化以自娛樂,於欲界中,獨得自在。《智度論》(九)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障正法之魔王。以修布施、持戒、棄惡等圓滿而生此天。

     此欲界六天,四天王天與忉利天,因位於須彌山上,又名地居天,其他四天,因位於虛空之中,故又名空居天。

      除諸大菩薩與色界梵摩羅天等,以及欲界諸天子來參加法會之外,還有無量數的天、龍、鬼神八部眾等也來參予,這八部眾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靈界異物,所以又稱為冥眾八部。因為八部中以天、龍之神威殊勝,因此簡稱之為天龍八部。其餘如夜叉為食鬼之神;乾闥婆為香神;阿修羅容貌醜陋,是有天福而無天德的好戰之神;迦樓羅是大鵬鳥;緊那羅是歌神,與乾闥婆共同在帝釋天王,天庭內專司奏樂歌舞;摩睺羅伽為蛇首人身的大蟒蛇;人非人則為天龍八部的統稱。以彼等本非人而詣佛所皆現人體之故。《法華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云人非人也」。這些部眾以天德龍王坐首座,還有無量數的欲界諸天的天女也來了,由童目天女坐首座。

      參予此次法會的,還有無量數的虛空神,這是指沒有提到名位的虛空諸神,如江海神,則是指江有江神、海有海神,泉水也有泉水神,甚至河沼也有河沼神,藥草有藥草神,樹林有樹林神,舍宅神一般指的是灶神,至於水、火、地、風則為四大之神,土神是指土地神,我們所供奉的土地公,是指管理這一區地域的神,與土神不同。山神是管山的神,石神、宮殿等雖是無情眾生,但如《華嚴經》所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性」在有情稱之為佛性,在無情稱之為法性,所以都有其靈性,經上亦以神稱之。

      以上是對此段經文的簡單引述,由此也可知此次法會的殊勝莊嚴,將為世出世間的一切眾生,增益無量的利益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