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咒之十益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

      此段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聽了世尊對總持王菩薩的偈語,乃是對自己所作的慈悲讚歎,便即刻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的向世尊稟告自己有一首修持的大悲咒,能安樂世間的一切眾生。這是觀世音菩薩,在尚未演說大悲咒之前,先行說明大悲咒的十大功德,以此引發與會者的聞法動機,這也是我們在弘傳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時,應予牢記和學習之事。

佛言欲說神咒,今正是時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經文中佛所說的「今正是時」,乃是指大悲咒應世的時節因緣,均已成熟,應藉著此次的大會,向世出世間的一切眾生,宣說此一能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增長善根、福德的大悲神咒,所以佛鼓勵觀世音菩薩,「宜應速說」。可知大悲咒的應世,實也有其殊勝的因緣。

      其次亦要將「如來」和「隨喜」的意思,略加解說。「如來」,為釋迦牟尼佛的佛號之一,乃佛在滅度之後,世人及諸弟子對佛的尊稱。

      在佛法上,如來,為真如之義,亦即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故名如來。而真如者,真謂真實,如者如常,乃指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常住而不變,故名真如。《唯識論》(二)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更,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成實論》(一)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所以如來實為如真如實之義,依此修行,而成正覺,並依此真如之道,教化眾生,亦屬如來之義。

     「隨喜」是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禪,隨喜的真義,乃是見人行善,隨心歡喜。《修懺要旨》說:「隨他修善,喜他得成」。在天台所立之五悔中,亦有隨喜一項,明言:「於自他一切之善根,隨喜讚歎」。所以隨喜有二義,一是隨他人之善而生歡喜,二是隨願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貧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布施。《法華經》有(隨喜功德品),即是言佛滅度後,聞《法華經》而隨喜者所生之廣大功德。可知隨喜乃心量具足與真實善行之功德,非口頭言說而已。

觀世音菩薩自述與大悲咒之殊勝因緣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此段經文,乃觀世音菩薩聆聽佛允予宣說大悲咒之後,即將自己受持大悲咒的殊勝因緣,詳為說明其中對千光王靜住如來的摩頂教化與授予大悲神咒,乃為未來惡世要「善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的功德,並自述大悲咒的威神之力,能使菩薩從初地起至第八地,同時也解說身具千手千眼乃應願而具足。由於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而引起「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的祥瑞之象。而從此之後,菩薩即常所誦持大悲咒,未曾廢忘,從過去到現在,無一時之懈怠,如此相續不斷的誦持,乃能在爾後參加無量有佛住持的法會中,常得聽聞此神咒,親受佛的教化,心生歡喜,而使得在無數億次的遠大時節中,從分段生死到變易生死,念念遷流,永未止息,而所生之處,均有諸佛教化,清淨自在,不受胎藏生死輪迴之苦。

      以上經文乃觀世音菩薩親述與大悲咒的無比因緣與自證常時踴躍誦持大悲神咒所成就的無量功德,並以之教化眾生,凡能以至誠恭敬歡喜之心,常時誦持大悲神咒,必能得諸佛菩薩佛力的加被,而得圓滿成就一切所願。

      在以上經文中,尚有幾點須加說明:

      一是「未來惡世」:此是指末法時期的五濁之世,處此惡世,眾生垢染深重,常被五欲所障,情執所苦,所以眾生應該修學正法,使心地清淨,常得安樂。所謂惡世,在佛法上就是指五濁惡世而言,《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刼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此五濁分別來說:

      刼濁:指世間眾生,生當惡世,飢寒疾疫,刀兵災難,相繼而起,使生靈塗炭,永無寧日。《悲華經》說: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刼濁。

      煩惱濁:指世間眾生,貪於愛欲,嗔怒爭鬥,虛誑不已,乃致煩惱叢生,不得解脫。

      眾生濁:指世人每多染著,心身不淨,不明義理,忙於私利,長於爭鬥,相互傷害,不能自覺,終身為弊惡所苦。

      見濁:指於此末世,眾生之邪見盛起,知見不正,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乃致濁亂世間,如有見,無見,乃至六十二見等,《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樹林,若有若無等,依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命濁:指眾生處於末世,常為煩惱與邪見所束縛,心身交瘁,而致壽命短促。

      以上是對五濁的簡單引述,亦為末世混濁不清之寫照,證之今世,實深有同感。

      其次是「六種震動」,乃指十方大地所動之相,《大般若經》指六種震動,乃「動、湧、震、擊、吼、爆」。前三種取其形,後三種取其聲,而此地動之時,所現乃為祥瑞之兆,具天眼通之人,方能知見,凡夫則不知其情境所生之動相。

      再者是經文所說「微細生死」之義:在佛法上,一切眾生為惑業所招,生者死,死者生,本為一常事,《楞嚴經》(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這與古人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始卒若環」的思惟一樣,均視生死為一義。

      通常佛法將生死分為二種: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而在此所說的細微生死,即是指變易生死而言。分段生死為三界六道眾生之果報所現,因其身所得之果報有分段之差異,故稱之為分段,而變易生死,則為聖者之所現,以其不思議之神妙不可測而名之,其生死所現,既無色形之優劣,亦無壽期之長短,只在心神之念念相生,而起變易之身形,神化無礙,其微細之生滅,能變能易,隱顯自在。

      再次是「蓮華化生」和「胎藏」之義:蓮華在印度通常有青、黃、紅、白四種顏色,佛法之所言蓮華,乃取其出汙泥而不染,清淨無染之義,白蓮華尤有慈悲之意。而化生則是指眾生受佛法的教化薰染,具有蓮華一樣清淨無染的生命。《法華經》(譬喻品)說:「今日乃知真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就是說:真正學佛修行的弟子,是要真誠、恭敬的奉行佛的經教,信願堅定,常勤精進,方能從佛法的教化中,證得像蓮華所化生一般的清淨生命。

      至於「胎藏」,則是指在因果的輪迴中,人的投胎轉世,在出生之前,都要隱藏在母親的體內,完成身體之成長而後出生。經文所說「不受胎藏之身」,即是指觀世音菩薩乃為蓮華化生的真佛子,當然不會如眾生一樣的受胎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