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動 天雨寶華
十方諸佛 悉皆歡喜
天魔外道 恐怖毛豎
一切眾會 皆獲果證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在說完大悲咒的無量功德之後,大地就發生六種震動,此六種震動,《大般若經》稱之為動、踊、震、擊、吼、爆,前三取其形,後三取其聲,《法華文句記》(三)曰:「搖颺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璘壟凹凸名踊,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擊如打搏,爆若火聲」。此六種各有小、中、大三相,共有十八相,亦即有六種十八相之震動。而此六種震動發生時,眾生並無明顯的感覺,只有具天眼通的人,才得知見。至於六種震動之因緣依《法華玄贊》(二)所說共有七因:一是驚怖諸魔,二是令時眾生不起散心,三是令放逸者而自覺悟,四是令念法相,五是令觀說處,六是令成就者得解脫,七是令隨順回正義。此七因乃觀世音菩薩,說此大悲咒對眾生所生教化之因緣,亦為證諸此六種震動示現祥瑞之義。
當大地出現六種震動之相時,天空同時紛紛落下大量的寶華,十方諸佛,看到如此殊勝的情境,都生起歡喜之心。只有欲界的天魔和不受佛法教化的外道之士,面對此一奇異的景象,都驚恐得毛髮豎了起來。而所有參予此盛會的大眾,也各得利益,都證得修行的果位,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果,有的證得阿那含果,或是證得阿羅漢果,或者證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乃至十地菩薩之位,這些證得果位的無量聖眾,都發起了修學無上佛道的菩提心。
在此要將證得四果之涵義,略加引述,這是指聲聞乘修證所得果位:一、須陀洹果,亦名初果,又稱入流,意即初入聖道之流,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見惑方能證得;二、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意即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於斷盡三界見惑外,更須斷欲界九地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三、阿那含果,又稱不來,意即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爾後受生必為色界、無色界,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四、阿羅漢果,又稱殺賊、應供、不生,意即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為聲聞乘極果之位,因此位須斷盡見思二惑,故謂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故曰應供,復因一世之果報盡,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智度論》(三)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佛在《阿羅漢具德經》中,曾讚頌諸大聲聞弟子,「梵行少貪欲,智慧與神通,天眼及多聞,清淨能持律 …… 精進力難思,善巧能談論 …… 少語恒默然, 具足宿命智 …… 已生煩惱斷,未生令止息 …… 過失悉能除,悲心息苦輪,常行善惡法,速除我慢相,能斷貪嗔痴,諸根利清淨, 善解因果法,能問甚深理,柔軟一切根,具足大辯才 …… 具忍辱歡喜,所欲常自在 …… 具如是功德,是名阿羅漢」。因頌文很長,僅摘錄部份,供作修學參照。
在修行四果的成就中,都提到見惑和思(修)惑,此二者乃概括三界煩惱之通稱,所謂見惑,乃指以諸種之妄見,分別計度道理而起之我見、邊見等之妄惑;所言思惑,乃指依貪嗔痴等迷情,思慮事物而起之妄惑。依之而從所迷之因,又稱見惑為理惑,稱思惑為事惑。而此迷理、迷事所起之見思二惑,為小乘《俱舍論》所立之法相,為聲聞眾所修。在大乘則為煩惱與所知二障。
經文所言之十地,若依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通之十地而言,即如《智度論》(七八)所說為: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因此十地之修行要義,多與小乘四果有切近之處,在前亦有解說故從略。
至於經文所說之十地當指菩薩十地而言,在《華嚴經》、《仁王經》與《金光明經》等都有明白的記述。菩薩十地之成就即: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為講述方便,在此僅引述《仁王護國波羅蜜多經》佛所說之菩薩摩訶薩十地的內容,供大家作修學的參照。
一、「歡喜地:菩薩摩訶薩,超愚夫地,生如來家,住平等忍,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大悲為首,起諸大願,於方便智,念念修習,無量勝行,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行於生死,魔不動故,離我我所,無怖畏故,無自他相,常化眾生故,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於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百萬行願。此地菩薩無三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以願生故,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廣大清淨,善能安住,饒益眾生」。
二、「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最勝寂滅,斷嗔等習,修一切行,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故,得真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常行捨心,常行慈心,住正直心,寂靜純善,離破戒垢,行大慈觀,念念現前。於五阿僧祇劫,具足清淨戒波羅蜜多,志意勇猛,永離諸染」。
三、「發光地: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滅無明闇,於無相念,而得三明,悉知三世,無來無去,依四靜慮,四無色定,無分別智,次第隨順,具足勝定,得正神通,現身大小,隱現自在,天眼清淨,悉見諸趣,天耳清淨,悉聞正聲,以他心智,知眾生心,宿住能知,無量差別。於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羅蜜多,得大總持,利益安樂」。
四、「焰慧地:菩薩摩訶薩,修行順忍,無所攝受,永斷微細身、邊見故,修習無邊菩提分法,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具足,為欲成就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於七阿僧祇劫,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多,遠離懈怠,普利眾生」。
五、「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以四無畏,隨順真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槃,集諸功德,具觀諸諦,此苦聖諦,集滅道諦,世俗勝義,觀無量諦,為利眾生,習諸伎藝,文字醫方,讚詠戲笑,工巧咒術,外道異論,吉凶占相,一無錯謬,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菩提,於諸地中,出道障道,於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開發諸行」。
六、「現前地:菩薩摩訶薩,得上順忍,住三脫門,能盡三界,集因集業,粗現行相,大悲增上,觀諸生死,無明闇覆,業集識種,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無明業果,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不二故,於九阿僧祇劫,行百萬空,無相無願三昧,得一切波羅蜜多,無邊光明」。
七、「遠行地:菩薩摩訶薩,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住於滅定,起殊勝行,雖常寂滅,廣化眾生,示人聲聞,常隨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隨順世間,而常安世,於十阿僧祇劫,行百萬三昧,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功用,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由本願故,諸佛加持,能一念頃,而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說,大千世界,隨諸眾生,普皆利樂,於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切種一切智智」。
九、「善慧地:菩薩摩訶薩,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礙障,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諸佛法藏,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無斷無盡,一剎那頃,於不可說,諸世界中,隨諸眾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於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恒河沙等諸佛神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思惟觀察,從發信心,經百萬阿僧祇劫,廣集無量助道法,增長無邊大福智,證業自在,斷神通障,於一念頃,能遍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國土,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普令修習波羅蜜多,入佛行處,力無所畏,隨順如來,寂滅轉依」。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受持解說,皆往十方諸佛剎土,利安有情,通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說,非是佛說,是故汝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以上為佛所說菩薩十地的殊勝境界,詞句簡要,含義深廣,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地菩薩所成就修行法門與福德智慧,都次第分明的顯現在經文之中。雖然義理廣大深細,不易一時悟解,但只要能發心修習,用功行持,老實奉行佛菩薩的教化,以「大悲為上首,以方便為法門」,精勤忍行,敬奉受持,尤其能對大悲咒,一心淨念,持誦不斷,時節因緣到時,必能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下,漸次契入佛菩薩清淨平等的境界。
大梵天王問咒相貌
爾時,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
此段經文,是大梵天王在聽了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咒時,感受到天地所生的種種異象,一切與會的善眾,皆得果證之後,即起座向觀世音菩薩請示大悲咒的形貌。
經文中所稱的大士,為菩薩之通稱。在佛法上,士為事之義,凡能行自利利他之大事者,均謂之大士。《法華文句》(二)曰:「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四教儀集》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曰大士」。經文中大梵天王稱觀世音菩薩為大士,亦即大菩薩之意。
至於經文中所說的「此陀羅尼形貌狀相」,則是將大悲咒具象化,是在說明大悲咒的真實意義與莊嚴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此段經文,乃觀世音菩薩,於聽聞大梵天王的請法以後,即對大梵天王說:「你是為了能讓大家更進一步的了解大悲咒的真實意義,所以才這樣發問吧!那你們就仔細的聽著,我為大家約略的說一說大悲咒的真實形貌。」接著觀世音菩薩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