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心陀羅尼相貌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以上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對大梵天王等所宣說的大悲咒九種心的真實相貌,而這九種心貌,乃是修學佛法,能得成就的根本法要,而心在佛法上,有真實精要之義。《華嚴經》(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般若經》曰:「於一切法,心為善道,若能知心,悉能知法,種種世法皆由心」。觀世音菩薩,將大悲心陀羅尼分別以九種心明示其涵義,即在說明心為萬法之源,為方便眾生行持,乃以大慈悲心來喻示大悲咒,並以之說明其所具之九種涵義。謹略述此九種心之大意。 

一、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平等乃對差別而言,故無高下深淺之別。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慈悲心是平等心,乃因大悲咒之行持,必須以大慈悲心為所依。在佛法上,稱大慈大悲之義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大悲咒實具有平等之真義,此之謂平等心。常持大悲咒,能心生慈悲,視人如己。觀世音菩薩,因此說平等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二、  大慈悲心是無為心。無為依佛法來說,就是無因緣造作之意,亦為真理之義。由於無因緣即無造作,無造作則無所為。所以無為的真實意義,就是心地清淨,不牽不雜,無住無念,真純如一,此之謂無為心。常持大悲咒,能使心地清淨,真純如一,無著無依。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無為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三、  大慈悲心是無染著心。無染著就是心地清明,不為外物浸染執著,因之心無罣礙,煩惱執著,一無所生,以遠離愛欲,隨順眾緣,一多自在,念念捨離,此之謂無染著心。常持大悲咒,能心地清明,遠離欲障,不為相所縛。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無染著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四、大慈悲心是空觀心。空觀乃是指諸法皆空之理而言。因為佛法以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凡因緣所生之法,均無自性,所以觀法皆空。《中觀論四諦品》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其中所說之假名,乃為引導眾生了知諸法之相,所假立之名相,並非諸法之真義。而佛法亦離有無二邊,故名之為中道,由於一切法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乃觀諸法為空。

大悲咒亦是因緣所生之法,若能常予持誦,即能生此空觀心。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空觀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五、大慈悲心是恭敬心。謙退為恭,推尊其德為敬。恭敬就是對人恭順尊敬之意,處世待人若能常行恭敬心,必能廣結善緣,長養善根福德。佛法有恭敬修之法,即是要以恭敬心禮拜諸佛菩薩及一切聖眾,且能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而不慢,此恭敬修當以恭敬心為始。

持誦大悲咒,亦必以恭敬心為本,方能得諸佛菩薩之加持,感應其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觀世音菩薩,因此說恭敬心為大悲咒之相貌。

六、大慈悲心是卑下心。卑下就是謙卑低下,卑有自勉之義,易謙卦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即是指謙和的君子,常以謙卑自養其德。一個人若能抱著虛懷若谷的態度,謙卑待人,必會引起別人的敬愛,使自己受益良多,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足見謙卑之可貴。只是現代社會的人,大多都會自覺高人一等,反而使自己處處受限,很難進步。而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如果不能常存卑下心,則將常生憍慢,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而常持大悲咒,自能心懷謙卑,言行禮讓,觀世音菩薩,因此說卑下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七、大慈悲心是無雜亂心。無雜亂心就是心不為外境所染著,妄念不生,心不散亂,安住於清淨之境,《華嚴經》說:「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心無雜亂則安」。常持大悲咒,即能使心地漸次清淨,無明煩惱不生,使心免於雜亂。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無雜亂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八、大慈悲心是無見取心。無見取心即是心緣外境時,能不取著於非理性的身見與邊見等錯誤的見解。亦即不以虛妄為實,視邪為正,不以一切劣者為勝,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境,雖有所見,但不會為其現象或情境所惑,而有取著。真心受持大悲咒,即能使心地純正,見解正確,不因見取著,而使心無見取。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無見取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九、大慈悲心是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乃是求道之心,亦即求正覺之心,無上者,為無有勝過於此者,所言無上菩提心,即是最勝之求佛道之心。《智度論》(十四)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無上道,即具無上菩提心之意。

在佛法上,菩提心有兩種:一、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願求度之;(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求自斷無盡之煩惱;(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求覺知無量之法門;(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求證得佛果菩提。此四願均為廣普無盡,含有無上之義。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之願行,實為無上之菩提心。《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即涵有此義。

以上所引述之兩種菩提心,都具有無上菩提心之義,而常持大悲咒,即能漸次生起無上菩提心,願求成佛之道。觀世音菩薩,因此說無上菩提心是大悲咒的相貌。

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九種大悲咒的相貌,實為一切佛法修學之所依,若願求有所成就,即當對此九種大悲咒的相貌,深切了知,時時憶持而不忘,尤其在誦持大悲咒時,若能深明其義,念念於心,功夫到時,必能咒與心同,生一切善根福德。

當觀世音菩薩說完大悲咒的九種相貌之後,大梵天王即說:「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此段經文乃大梵天王感於觀世音菩薩對大悲咒之相貌所作的真切解說而深為敬佩,乃誓願「從今受持,不敢忘失」,而此九種心正是一切佛法所具之法義。 

在此,用了很多時間和文字來說明,即在使同學們能更深切的了解大悲咒的真實涵義,實是通達一切佛法的法門,以大梵天王的殊勝清淨,而為眾生請法,即可知大悲咒的威神奇妙之力,實能利益三界一切眾生,我們有緣得識此一神咒,實為多世以來與觀世音菩薩,所積聚的因緣,唯願大家能真誠發心,恭敬受持,老實誦念,以使此善緣能相續不斷,長養一切善根福德,成就一切修業。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此段經文,乃觀世音菩薩於宣說大悲咒的九種相貌之後,又對與會大眾所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持誦大悲神咒時,一定要發廣大菩提心,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都能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而且要身持齋戒,心地清淨,對於一切眾生均要生起平等心。並常持誦此大悲神咒,並弘傳於世,使眾生能廣為受持,而不會使之斷絕。

    經文中之:「發廣大菩提心」,實具有兩種涵義,一是上求佛道之心,二是自度度人之願。因為大悲神咒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若能真誠生起大菩提心,覺知神咒殊勝莊嚴之真義,而清淨身心,常加持誦,必能長養善根福德,精進修行,圓滿成就上求下化,自度度人的菩提境界。

    齋戒,在佛法上,以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所以齋為清淨之義,又作時食,乃不過中食之法,守之曰持齋,後轉為不吃肉食,依大乘教法,以禁肉食為持齋。

佛法所言之八齋戒,又名八關齋戒,其法為: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與不觀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床,八、不過中食。此中前七項實為戒而非齋,只第八項為齋法,唯合為八齋戒。受持八齋戒之功德,依《十善戒經》所說,有八種殊勝之功德,即:「一、不墮地獄,二、不墮餓鬼,三、不墮畜生,四、不墮阿修羅,五、常生人中,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七、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此段經文,乃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於持誦大悲神咒時,應保持環境及身心之清淨,並作如法的供養,一心專念,以示對大悲神咒至誠恭敬之禮儀。

    持誦大悲神咒時,所在之處要保持清淨,並要潔淨身體,衣著乾淨,於室內懸旛、點燈、燃香,並以香花和各種飲食供品供養諸佛菩薩,持誦大悲神咒時,要凝淨心意,不起妄想,不生雜念,心身清淨,一心專念,尤不要受外緣所擾,依照儀軌,如法誦持。

    此段經文,涵義顯要,句句都在明示持誦大悲神咒應行之禮儀,也充份顯示大悲神咒所具有之神聖莊嚴。也許有些人在持誦的當下,不一定能有莊嚴清淨的處所,奉行各種供養,但能心身清淨,以至誠恭敬之心,隨緣持誦,則為方便之法。持誦大悲咒,若能真實做到心奉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一心專念,則處處都是莊嚴道場,念念悉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境界。

    經文中所言: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等,均為供養佛菩薩之供品,各有其涵義,略述之,以為參考。

    懸旛,亦作幡,為莊嚴道場之用,以之象徵佛菩薩之功德,在經典中,供養旛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旛亦有降魔之義,故寺院、道場常加施用。因其為一窄長垂直可懸掛的旗旛,故稱之為懸旛。旛通常以布製成,也有以金銅或紙製成者,依色彩分,有五色旛及八色旛等。

    燃燈,為供養佛菩薩之供具,佛教使用燃燈,根據《四分律》(五十)之記載:由於諸比丘所居之室惡闇,佛陀則允燃燈。故燈有象徵光明之義,供燈的功德,依《佛為首伽長者說業報差別經》所記:燈明奉施有十種功德:一、照世間光明如燈;二、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得天眼;四、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除滅大闇;六、得智慧之明;七、流轉世間,但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具大福報;九、命終生天;十、速證涅槃。除了一般的燈明之外,經中亦常將法或智慧等比喻燈明,故而有法燈之稱。《大般涅槃經》(二十一)說:「煩惱闇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

    香:為供養佛菩薩之供品,亦為信心之使。經論中常以香比喻佛陀之功德,如《增一阿含經》(十三)所說的戒香、聞香、施香三種,即是佛之功德以香來喻之。香有「末香」、「線香」、「瓣香」等多種。

   「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點燃薰嗅,也可以加入油料,塗抹人身,所以也稱「塗香」。

   「線香」是條狀的香枝,又名「仙香」、「長壽香」。以雜末眾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煙長久,故稱仙香,又云長壽香。其製纖長如線,故稱為線香。

   「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塊,因為將檀木劈成片片的小瓣,故稱之為瓣香。又因檀木乃香中之上品,所以瓣香也稱之為「大香」。在佛法中,以香供養諸佛菩薩,能長養善根福德。

    花:為用以供養佛菩薩之供品,花象徵美好之義,《大日經疏》(八)說:「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在密教中,花也是修法時重要供品之一。依《佛為首伽長者說業報差別經》所記:「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唯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以上僅將旛、燈、香和花略作說明。至於「百味飲食」則以淨水和素食為主要供養,均為表身心清淨,廣大供養之義,以之供養諸佛菩薩,當亦能增長善根福德,開啟菩提智慧之功德。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護衛受持者

    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作證,益其效驗。

    此段經文,乃觀世音菩薩於宣說持誦大悲神咒應行之禮儀後,當時又說:眾生於持誦大悲神咒時,會有以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為上首之十方無量神仙,前來護持並為作證,以增益持誦神咒之功德效驗。

    經文中之「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均為解脫眾生苦厄,利益安樂眾生之大菩薩,在密教中,日光菩薩號威德金剛,主地藏光明遍地之德,月光菩薩號清涼金剛,主如來化他之德,此二菩薩均為藥師如來之脇士。依《藥師經》所說:「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光,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眾最為上首」。有緣受持大悲神咒之眾生,於持誦時,有此二大菩薩與十方無量神仙護持作證,當知所得之功德效驗,不僅能顯於前,實亦無量無邊。

    經文中之「作證」,乃作為證明之意。證字在經典中,凡以無漏之正智,能契合於所緣之真理,即謂之證,《勝鬘寶窟》曰:「緣起相應,名之為證」。《大乘義章》(九)曰:「證者是知得之別名也」。可知證為緣起相應而知得之意。經文中之「作證」,即是指眾生於持誦大悲神咒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諸菩薩等,與十方無量神仙,同來證明眾生於持誦大悲神咒時,是否能心念相應,覺知大悲神咒之真義。如能覺知而不違其義,則必效應立現,得所成就,若不能全部覺知其真義,則持一分恭敬,即能得一分成就,所謂功不唐捐,只要能恭敬持誦大悲神咒,便會如觀世音菩薩所說,因有諸菩薩與無量神仙之護持,便能增進其效驗。此為菩薩與神仙之慈悲加持,只端視眾生能否一心淨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