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受持大悲者是十二藏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所愛惜故。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羅尼救眾生故。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故。當知其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皆現前故。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當知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以上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廣為說明至誠誦持大悲咒,能具足成就一切因緣福德果報之後,更為深細的宣說此神咒所蘊集佛法十二藏的殊勝之義,此十二藏實已含容了大乘佛法的要義,若能深為體悟,即可圓滿成就一切修學的功德。謹就經文所說之要義,依序分別述說: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所愛惜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就可知道此人已蘊涵理智圓融,福德具足之佛身,並為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

    經文所說之藏,乃蘊集之義,在此為說明大悲咒有蘊涵一切佛法之義。而佛身之義,在佛法上,通常是取天台宗所立之法身、報身、應身為佛三身之說。所言法身,乃指佛之法性身,為中道之理體;報身,乃圓滿修行,萬德具足之佛身;應身,乃智德圓滿,福德具足,為教化眾生而應化於世之佛身。《金光明玄義》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為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依經論所說,其中的身,乃聚集之義,與通常身體之身意義不同。如《佛遺教經》所說:「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以上為佛身之簡說,而佛身藏即是佛身具藏一切性德之義。

    由於大悲咒為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本具佛之一切性德,故凡有緣受持念誦此大悲神咒的天、人眾生,當亦具有此一性德之因緣,所以當會受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而此即為觀世音菩薩,宣說至誠誦持大悲神咒,即具有佛身一切性德慈悲教化之所依。

    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知其人已蘊集佛之光明德能,能得一切如來之光明遍照,破除闇冥,顯現光明清淨之德性。

    光明,在佛法上,為光顯明淨之義,《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可知光明藏,實為眾生本具之光明德相與《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意義相同。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亦為教化眾生了悟本具之光明德行,只為妄想、執著所遮掩,而至誠誦持大悲神咒,因其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即能破除幽闇,使本具之光明德能顯現。

    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已蘊集了慈悲的德能,並能常以此神咒為眾生拔苦予樂,使其滅除罪業,安樂自在。

    慈悲,依佛法的解義,慈為予樂,悲為拔苦,乃諸佛菩薩與行人為度化一切眾生所顯應的無量心行。在佛法上,慈悲略有三種:一、眾生緣慈悲:是以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如父母親眷,常起予樂拔苦之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行人所起的慈悲;二、法緣慈悲:乃指已斷除煩惱的聖者,對眾生隨力隨意所行的慈悲;三、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有情眾生,大慈大悲諸佛菩薩所獨有的慈悲。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有緣受持大悲神咒的眾生,要視人如親,廣行慈悲善行外,更要恆常至誠誦持大悲神咒,以其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為眾生拔苦予樂,使一切眾生均能滅除罪業,清淨安樂。

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可知其人已蘊集了攝受一切的總持法門,深明其義,念念而不忘失,尤能以持咒之無量功德,除滅眾生之災患罪業,實為廣大圓滿無礙之妙法。

    妙法,在佛法上,為第一最勝之法,其義實難以語言文字予以解說,因其所具之功德,不可思議,故以妙法名之。《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可明此妙法含義之殊勝。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天、人眾生,受持大悲神咒,常能誦持不忘,而為眾生滅除一切災患罪業,即可深明此大悲神咒,實為不可思議,普攝一切陀羅尼之妙法藏。《維摩經佛國品》說:「以斯妙法濟眾生。」大悲咒亦屬此義。

    當知其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皆現前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可知其人已蘊集了心性寂靜,定止一境,百千三昧的禪定境界。

    禪定,在佛法上,禪為靜慮之義,定為心止一境,離諸邪亂之義,合此二者,謂之禪定。在修習上,欲得禪必離欲界之煩惱,欲得定則必斷欲界之煩惱。《大乘義章》(十三):「禪者是中國之言,此翻為思惟修……心住之緣,離於散亂,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邪亂故說為正。」《頓悟入道門論》曰:「人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亦入佛位。」

    綜合以上所述,約而言之,禪定即是止觀不二的境界,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之義。以此定慧雙修之成就,即入百千禪定之法門。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旨在教化眾生,於塵俗之世,能見事明理,心常寂靜,遠離邪亂,雖不能即時斷除一切世情煩惱,但能止於一境,至誠誦持大悲神咒,發心為眾生滅除一切災患罪業,使大悲神咒的威神之力,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則是理所當然之事。

    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知其人實已蘊集了清淨平等,無相無礙,廣大週徧的虛空境界。並常以觀察空理之智,觀照世間眾生,若有所須,則廣行布施,雖然資財盡施,亦能心喜無悔。

    虛空,在佛法上有多義,如無障礙、周徧、廣大、無相、清淨、平等、不動、無所得等,亦即虛無形質,空無障礙之義。而虛空藏之義,乃含容一切之功德宛如虛空。《大集經虛空藏品》曰:「何因緣故名虛空藏?佛告速辯菩薩,善男子!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布施,心無慳悋,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皆得適意。長者施與,心喜無悔。」佛以大富長者之無礙布施,說明世間所有之一切功德,皆如虛空般無相無礙,清淨平等,亦無所得。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要能了悟虛空藏本為無礙、周徧、清淨、平等與一切功德皆無所得之義。而能有此心境,至誠誦持大悲咒,則為易行之法。眾生若能依此奉行,久之當能心如虛空,含蘊空慧之法性,以之觀照與利益一切眾生,而心淨無礙。

    當知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已蘊集了悟知生死一如,無所畏怖的空慧之智。並因常持安住於大悲咒的慈悲境界中,故能得龍天善神的常加護持。

    經句中所說的無畏,乃是指佛菩薩教化眾生,須看破世情,放下我執無所畏怖之意。在佛法上,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

    佛四無畏:為佛對眾生說法的四種無畏,一是一切智無所畏, 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者,故而無畏;二是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已斷盡煩惱,故而無畏;三是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四是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參閱《智度論》(二十五))

    菩薩四無畏:為菩薩教化眾生時有四種無畏,即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知眾生根欲心性,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佛菩薩有此四無畏,故能教化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使眾生對佛法起欣慕之心,無所畏怖。同時由於眾生能至誠誦持大悲神咒,修習大悲行無畏法門,乃能得龍天善神之常加護持,而無所畏怖。此亦為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之真義。

    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的人,即知其人已蘊集修習誦念真言妙語之成就,口中常行念念相繼,永不斷絕的大悲咒神妙之音聲。

    妙語,即是神奇微妙語音之義。《法華遊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妙語藏者,乃指真言陀羅尼而言。真言乃為真實不虛之語,是如來三密中之語密,乃佛從禪定中所發之秘密語,具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大日經疏》(一)曰:「真言者,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又曰:「一切法界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此真言教法即是佛之妙語藏。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要深明大悲咒乃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發之密語,至誠誦持,念念不斷,即能使其神奇微妙之語音,利益一切眾生,並使此大悲神咒弘傳於世,永不斷絕。

    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是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的人,即知其人已蘊集無生無滅不變不遷之德能,雖處大小三災惡劫之世,亦不會遭受傷害。

    常住,在佛法上,乃為真常之理,無生無滅,不變不遷之義。《涅槃如來性品》(四):「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即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可知常住實為佛法修學成就的無上境界。《佛地經論》(七) 說:「常住有三種,一是本性常,為法身佛本性常住,無生無滅者;二是不斷常,報身佛常生起無間斷者;三是相續常,化身佛沒已,復化現,竟不斷絕者。」此三種常住,均在說法無生滅變遷之義。《楞伽經》(四)說:「常住之法有七: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菴摩羅識(清淨);六、空如來藏;七、大圓鏡智,此法在修謂之因,在證謂之果。」此亦均在明示常住乃為法無生滅,不變不遷之真義。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念念相續,即能得清淨平等,無相常住之智,而漸次覺知不生不滅,不變不遷佛法真常之理,證入無生滅變遷常住之境界。而有此成就時,即使遭逢水火風或飢饉、疾疫、刀兵等大小三災時,亦不能有所傷害。可知大悲神咒的威神之力,實為不可思議。

    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已蘊集了離諸煩惱而常自在的解脫境界。一切天魔外道都不能常加障礙與侵擾。

    解脫,在佛法上,乃為離縛而得自在之義,亦即解惑業之束縛,脫三界之苦果。解脫亦為涅槃之別稱,以涅槃之體,離一切繫縛而得靜寂之故。《俱舍論》(二十五)曰:「解脫體有二種,謂有為無為,有為解脫謂無學勝解,無為解脫謂一切惑盡。」前者為阿羅漢無漏之智,後者即涅槃之境界。《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則言解脫有性淨解脫與障盡解脫,性淨解脫,謂眾生之本性清淨,無繫縛染污之相,障盡解脫,則謂眾生之本性,雖為清淨,然由無始以來,煩惱之惑不得顯現本性,令斷盡此惑障,而得解脫自在。再者解脫亦具禪定之義,如三解脫、八解脫等均屬之。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即能解脫世情染汙之煩惱,而得清淨自在之安樂,不僅能了知諸法本空之理,而不著於空,並知諸法本為幻有而無所願求,復能於諸法無相,無不相中,不落空有二邊,而入於圓融無礙之中道。一旦有此成就,則一切天魔外道當亦不能施予任何障礙與侵擾。

    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故。

    此句經文意為:凡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已蘊集了為眾生拔除苦難,消滅病痛的藥王之力,並且常以誦持大悲神咒,為眾生療治病痛之苦。

    藥王,在此乃為藥中之最者,藥王藏即為蘊集藥物之一切屬性,而能用以療治病痛,為眾生解脫病苦之煩惱,即名之為藥王。在佛經中有藥王菩薩,《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云:「過去久遠劫有佛,號瑠璃光照如來,彼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千比丘,發心修行,眾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聰明多智,為諸眾說大乘之平等大慧,眾中有一長者名星宿光,聞大乘心生歡喜,持訶黎勒果及諸雜藥,供養日藏比丘及諸眾,因發大菩提心,發大誓願。其時得大眾讚歎為藥王。」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即能具足藥王之力,為眾生供養良藥,療治其病痛之苦,尤在眾生諸病逼迫,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時,至誠誦持大悲神咒,即能為眾生消除病痛,使身心安樂,因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一如藥王,能大利益一切病苦之眾生。

    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此句經文意為:凡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已蘊集了妙用不可測,通融無礙的神通之力,以此之力,遊歷於諸佛國淨土之間,均能自在無礙,可知誦持大悲咒的功德,實是讚歎不盡。

    神通,在佛法的解義上,神為不可測,通為無礙,合而言之,能具不可測又通融自在之力用,即是神通之義。

    通常有五神通與六神通之別,依《智度論》(五)所說:「五神通即一、天眼通,乃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或近、或遠、或粗、或細無一不照者;二、天耳通,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耳根,能聞一切之聲者;三、他心通,能了知一切他人之心念者;四、宿命通,能了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足通,能遊化自在而無礙,又能行化石為金等奇變之法。所言六神通,則另有漏盡通,為三乘聖者所得之神通,而五神通,則為三界諸天所皆有,乃至鬼神亦有小神通,此種神通皆依果報而自然感得者,為有漏之禪定,或依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修學者亦能成就之。《俱舍論》言此五神通乃各依智力而得。可知一切神通均為自力修行成就之所得,如誦持大悲咒,若能信奉受持,不間不斷,一旦功夫成片,心地無垢無染,即能六根清淨,智慧開啟,而得自在無礙的神通之力。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至誠誦持大悲咒,不間不斷,即能淡泊世情,少欲知足,使六根漸次清淨,依不可思議之咒力,而入神通之境界,雖不能一時得自在無礙之成就,但於日常生活行事中,必能隨願應現,攝化利生,於諸佛國淨土中,廣行善法而無所礙,一切所行之功德,亦能圓融自在,為世所讚歎。

    以上所修習的十二藏,實為大乘佛法的總持法門,亦為觀世音菩薩,以之教化眾生成就一切修行的易行之法,凡能一心淨念,至誠誦持大悲神咒,不間不斷的行持,當能漸次悟知此十二藏所蘊集的勝義妙理,而此十二藏的任何一藏,其所蘊含的無量功德,都可使修學的人破迷開悟,入佛知見,雖然十二藏所蘊集的勝義功德,非人人所能攝受,但只要對此為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的大悲神咒,深信不疑,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教化,真實奉行,念念相繼,不間不斷,則依咒所顯應之功德,必能成就一切受持者的願求。

    十二藏雖各具勝義,各具無量的法益,但所蘊集的一貫性德,從第一藏的光明藏到第十二藏的神通藏,都在顯現大悲神咒的無量功德,只要淨心受持,奉行不懈,自能心識清淨,智慧增長,圓滿成就十二藏的清淨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