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無量功德


滅無量劫生死重罪 功德無量無邊

    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咒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廣種善根。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讚不可盡。

此句經文意為:如能聽聞大悲咒名字的人,尚可滅除過去多世累劫以來所犯的生死重罪,何況能對大悲咒信奉受持的人,除一切罪業能以滅除外,當能長養善根福德,開啟智慧德能,如果有依法誦持此大悲神咒的人,即可了知其人在過去與現在世中,都已供養過無量諸佛,廣種善根。如能再如法誦持大悲神咒,為眾生拔除苦難,當知其人已深具大慈悲心,而且不久即能在佛法的修習上有所成就。如能對於所見到的一切眾生,都能為之誦念大悲神咒,使其聽聞到大悲咒的神妙法音,並與大悲咒結諸善因善緣,而對佛法有真實的覺知,則此人所積的功德,實是無量無邊,讚歎不盡。

證四沙門果   

    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

    此段經文的大意是:如能以至誠專一之心,身持齋戒,而為一切眾生懺悔其先世所造的罪業,同時也能以真誠懺悔與感謝的心,使自己無量劫以來所犯的種種罪業,得以消除。並且口中連連唸誦大悲咒,聲聲不絕的人,便能於一世中轉迷開悟,證得四沙門果。至於根性敏銳,慧觀方便的人,則能順利證得十地之果位。既能證果,又何況世間小小福報之事,當能隨願所求,無所不應。

    齋戒,在佛法上,是以清心之不淨為齋,禁身之過非為戒。《大乘義章》(十三)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所以齋戒乃是指守戒以屏絕一切貪欲之意。齋亦為過午不食之義,而今則以不肉食,謂之齋戒。

    沙門,為勤修佛法,息諸煩惱之義,為出家修道者之通稱。《瑜伽論》(二十九)說:「沙門有四種:一、勝道沙門,稟佛出家,能滅煩惱而證勝道者;二、說道沙門,已斷惑證理,能宣說正法,使眾生入佛道者;三、壞道沙門,壞梵戒行惡法者;四、活道沙門,能調伏煩惱,勤修諸有之善法,能使智慧之根生長者。(《俱舍論》亦有四沙門之說,名雖略異而義相近。)

    四沙門果,乃指聲聞乘所證的四種果位。即初果、須陀洹,為入流,指初入聖者之流;二果、斯陀含,義為一來,指證得此果者,死後生到天界做一世天人,再下生於人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三果、阿那含,義為無還,指證得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義為無生,指證得此果位者,已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觀世音菩薩,宣說以上兩段之經文,乃在教化眾生,若思成就所修之大悲法門,行利他之善業,首應以至誠專一之心,身持齋戒,勤修離欲清淨之梵行,並能淨心誦持大悲神咒,不間不斷,為一切眾生懺悔往昔之罪業,亦能真實懺謝自己無量劫來所造之種種惡業,若能淨念相繼,聲聲不絕,則四沙門果,即能於此一世中有所證得,而對心淨慈悲具上品利根,以智慧力觀照無為空理,而行方便之法的人,則十地的果位,亦不難獲得,何況對世間小小福報的願求,當能有求必應,無願不遂。可知一念淨心誦持大悲神咒,實具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人在一世之中,順逆之境,常所難免,若能心存善念,廣行善業,日常待人接物,於生活中確實從身口意三業修行,不要期求太高,行之太急,只要以至誠之心,每日依法誦持大悲神咒,以之作為生命的依恃,深信不渝,必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一切善神的常行護衛;並能隨願相應,福德智慧,不求自得,而此種種的福報與功德,均可從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大悲心陀羅尼經,清楚得見,只要修習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證應用,以堅定信力與願力,則所願求之事,必能得遂,進而自在安樂,法益充滿。

威神之力不可思議

    若欲使鬼者,取野髑髏淨洗,於千眼像前設壇,以種種香華、飲食祭之,日日如是,七日必來現身,隨人使令;若欲使四天王者,咒檀香燒之,由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亦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

    此段經文意為:如果有人想要役使鬼眾,可以到曠野之地,找一髑髏,並將之清洗乾淨,放在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壇城之前,再以種種香花與淨水祭拜,每天如是,七天之後,必有鬼眾前來現身,供人差使;如若要願求四大天王前來,則要在壇前點燃檀香,並至誠誦持大悲神咒請之。此種能役請鬼眾與天王之法,皆是由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深微重大,大悲神咒的威神之力廣大無邊,有以致之。

    人死曰鬼,在佛法的記述中,鬼之種類繁多,如夜叉、羅剎、六道中地獄之鬼與餓鬼道的餓鬼等,依《正法念處經》所說,僅餓鬼就有三十六種,而所受役使之鬼,通常是指經常無人供養,四處遊盪之野鬼,因此一旦有人供養召喚,即會前來接受役使。

    一般來說,人鬼雖然殊途,但在佛法上,鬼是冥界眾生,其生活情況與陽界的人道眾生,並無太大的差別,只是人道眾生有苦有樂,而鬼道眾生則是有苦無樂,尤以墜入地獄與餓鬼道的鬼眾,更是業力纏身,受盡諸苦而難解脫。而人之畏鬼,多為心理作用與世俗傳說的影響,唯在佛法的教化上,人與鬼均為六道眾生,只是在世為人,死後為鬼,本是一種生命的輪迴,只要人道眾生,對之不心存惡念,鬼眾通常不會無端害人,而且有情必還,有恩必報,所以在接受供養之時,才會受命行事。在佛法的經論中,多說鬼神不如人道,《婆沙論》即引經義說,鬼神不如人道有二義:一、受報公顯不及於人,為彼鬼神晝伏夜遊故;二、虛怯多畏不及於人,雖有威德,以所報卑劣,常畏於人,縱晝夜值人,恆避路私隱,可知鬼多畏人,只要信仰正法,常行善業,鬼神皆不足畏,而誦念大悲神咒,則更能役使鬼神。

至於設壇持咒,請求四大天王前來護佑之事,乃是觀世音菩薩,對真誠受持大悲神咒者所加被的慈悲,亦是以此顯應大悲神咒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段經文,雖然神奇的不可思議,但是此乃觀世音菩薩,對護持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顯現的深重願力與彰明    大悲神咒廣大的威神之力所作之法事,眾生只要真誠信仰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慈悲,淨心誦持大悲神咒,必能得鬼神之力,使所願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