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佛說觀世音菩薩之稱名與願力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菩薩摩訶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稱專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當阿難尊者,聽聞佛陀對大悲神咒的稱名之後,接著又向佛陀請示說:世尊,這位善於宣說大悲神咒的大菩薩,名號為何呢?佛陀說:這位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稱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這位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的觀世音菩薩,已在過去無量劫中,就已經成佛了,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因為大悲願力,欲引發一切菩薩,共同使眾生得到平安喜樂的圓滿人生,而倒駕慈航,現作菩薩,一切大眾、諸位大菩薩、梵王、比丘、龍天善神,均應對此菩薩恭順禮敬,不可輕視憍慢,一切人天眾生更要常行供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如此恭敬供養,必能獲得無量的福報,滅除一切罪業,而在生命終了時,得菩薩的接引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

    經文所說「觀世音自在」,乃觀世音菩薩名號之一,由於佛菩薩的稱名,含有自體深妙之義,故此常因譯者對菩薩與經義的感受有所不同,而用詞或有增減,但涵義實無差別。只是在佛法的經籍中,如觀世音菩薩有多項名號的菩薩,確屬少見,以《大藏經》(大正版)所載,以觀世音、觀自在菩薩等名稱作為經名、儀軌等就有四十六部之多,可知觀世音菩薩慈悲救世功德的廣大。

    在以漢文翻譯的佛法經典中,最早有「觀音」名號出現的則為西元一八五年,後漢 支曜所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而以觀世音菩薩稱名的,則為二五二年, 時期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而以「光世音」稱名的,則為(二五二年)竺法護譯《正法華經》,以「觀世自在」稱名的,則為後魏(五○八年)菩提流支所譯的《法華經論》,以「觀自在菩薩」稱名的,則為(六四六年)玄奘大師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觀世音自在」稱名的,則為(六五九年)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以上僅就部份經典依時間的先後,對「觀世音菩薩」的各個稱名,作一簡略的引述。

    就「觀世音自在」的涵義來說:「觀」,就是觀照之意,「世音」,則為世間眾生所發的音聲,亦即菩薩以廣大的智慧,觀察世間眾生所願求的音聲,而聞聲救苦。《法華經普門品》說:「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而本經佛所言之「觀世音自在」,則為觀世音菩薩,在救度眾生解脫苦難時,都能通達無礙、圓融自在之義。《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亦為此義。

    至於「撚索」之義,乃是菩薩手持羂索為眾生息災之意,亦是佛菩薩攝取眾生之象徵。《演密鈔》(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攝是法,羂索是喻,諸佛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無空過者,世間羂索,索取諸獸,少有所失,故以為喻。」在此亦為「不空羂索觀音」之義。

    經文中所說之「千光眼」,乃指千光眼觀自在菩薩而言,《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說:「大悲觀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復然,作世間父母,能施眾生願。」詞意明顯。

    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欲請此菩薩來,咒拙具羅香三七遍燒,菩薩即來(拙具羅香,安息香也)。」

    接著佛對阿難尊者說:這位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大悲神咒,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眾生若想恭請這位菩薩的降臨,只要燃點安息香供養,並至誠誦持大悲神咒二十一遍,觀世音菩薩即會隨願顯應。

    初次研讀此段經文,多會有不可思議的感覺,但就信仰而言,本就有神化的念力蘊集其中,只要一心淨念,一心願求,以香、咒為信使,便能與佛菩薩相感相應,此等靈驗之事蹟,在經典中多有記載,如《賢愚經》(六)即有持香供養求佛降臨的記述,《大宋僧史略》(中)亦有「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而在《觀世音菩薩感應錄》中,更是屢見不鮮。祇在一念之誠。

    經文中所言的「安息香」,為安息香科植物乃香料之一,其製作成份為安息樹所生之脂汁,故依樹而名之。此樹產於今之泰國伊朗等地區,樹高丈餘,葉為卵形,有光澤,花外部為白色,內部為紅褐色,樹皮為褐灰色,採取含有香味的脂汁作香,即為安息香。《本草綱目》記載,能除穢濁之氣,以之入藥,能除各種病邪,並有防腐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