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的首句是: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大悲咒的首句是: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念珠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喝囉怛那(三)哆囉夜(四)耶,四個字和詞合組而成,各有涵義,加起來成為一個句子。現在就這四個字和詞來作一說明:

南無,大家都知道意思是皈依。這個「皈」字與「歸」字同義,都作歸順講,依是依伏之意,《大乘義章》說:「歸投依伏曰歸依」,在這裡,皈依指皈依佛、法、僧三寶而言。《大乘義章》又說:「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曰歸法,依僧為友,故曰歸僧」,因為這三種皈依都具有信仰的力量,所以會有敬從的意思。

    喝囉怛那,譯為寶,在字義上就有珍貴稀有的意義。哆囉夜,是三的意思。耶,為禮。這四者合起來成為一句咒語,譯起來就是「皈依禮敬佛、法、僧三寶」之義。

    此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要皈依三寶能離苦得樂的真言。眾生能以佛為師、以法為戒、以僧為友,依此修行,便能明心見性,證得清淨安樂的佛果,因為佛在住世時所示現的德行與所說的法,都是千古不變的行為準則、不變的真理,所以皈依佛就是要學佛的莊嚴舉止與無量的智慧和慈悲。佛法廣大無涯,要從何而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起心動念開始,心無妄念則能如《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一片清淨。經上說:清淨心難求,學佛能得清淨,實已屬上智之人了。要修得清淨心,先要能有無思、無慮的虔誠信仰,對佛的智慧和慈悲深信不疑,如此隨緣和順,依法修行,終有一天能證得清淨佛果。

    書上寫的無思,除了《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之外,通常也包括不思名,不思利,不思是非,不思功過,在凡夫來說,名和利是最難放下的東西,所謂「名聞利養,人之大欲」,要放棄名利確實不易,至於是非功過,也是人性中很不容易看得開的事,人常常為了你錯我對爭執不休,你壞我好,心生仇怨,以致家庭不和、人際關係毀壞,所謂爭功諉過、反目成仇,這都是修行人最忌諱的事。至於無慮,簡單的說就是做事不要瞻前顧後、猶疑不決,一般人都知道顧慮太多會一事無成,但還是會遇事就生顧慮。因為通常顧慮多來自懷疑,再好的事一有疑心就會錯失良機,顧慮有時也來自恐懼,人常有怕做不好的心理,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顧慮越多,社會上很多患得患失的人,就是太沒有自信所造成,因此要皈依佛,就要一心堅定、無思無慮受持佛菩薩的教化。

皈依法,就是以佛所說的經典為學習的範本,懂多懂少只看修行功夫的深淺,一般人在修習佛法時,總盼能即刻有所成就,事實上佛法本來就是一種成就,只是眾生愚癡,總以為成就的本身是要向外才能求得,以致越求越遠,看不到自己內心原有的佛性,其實佛所宣說的每一部經典,都與人生息息相關,只是學的人往往寄望太高,不知道佛法原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江蘇鎮江寒山寺中懸掛著一首偈語,內容是:「佛法如如萬法通,真真俗俗總圓融。若能悟得無他事,只在尋常日用中。」這首偈語,每個人看了都會有所感悟,因為最能表現佛法的根本精神,所以學習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道理。

皈依僧,簡單的說就是能視僧為善知識,時時處處抱持尊敬的態度,真心供養,虛心向出家眾學習佛法,做好一個虔誠恭敬的俗家弟子,就能自在安樂。

為著讓眾生能真實了悟皈依三寶的道理,觀世音菩薩乃化身示現,手持念珠引導眾生進入菩提境界。為什麼手持念珠呢?因為念珠具有三寶的涵義。《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說:「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絕為斷漏,繩綫貫穿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慎莫驀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可見念珠不祇具有菩薩之勝果,還有修善淨業之功德。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