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的首句是: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念珠相

在大悲咒首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學佛修行時,能有所警覺,增長信根,特現手持念珠相,以化導眾生時時以佛、法、僧三寶為念,進修佛業。

念珠又名佛珠,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因為經典中曾記載佛有次對琉離王說:「若欲滅煩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僧伽名,一切煩惱,自會消除。」這就是念珠最早被使用的因緣。

在中國持用念珠的時間,應該溯自東晉時期,當時有很多西來僧人傳譯經文,持掛念珠乃常見之事。到了唐朝,有關記述念珠的經典已廣為流傳,其中尤以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珈念珠經》和義淨法師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最受重視。當時很多信佛的人都「手持念珠,口誦佛號,人皆信以為善」,可見自唐代開始,僧俗信眾持用念珠已經相當普遍了。

念珠的種類很多,若就使用來說,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別:一是持珠,二是佩珠,三是掛珠。持珠是手持的珠串;佩珠又稱手串,大多由信眾戴在手腕之上;掛珠則大多為僧侶掛在胸前之用。雖然念珠的稱名不同,但其制約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增長福慧的功能,均為一致,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手上戴一珠串,象徵清淨和具有善根佛緣。

每串念珠都是由一定數目串綴而成,上品為1080粒(《金剛頂瑜珈念誦經》),其次是108粒,依次為54粒、27粒、21粒、18粒和14粒,通常戴在手腕上的為18粒,而持珠和掛珠則以108粒最為普遍。數目的多寡大多是根據經典所載而定,不能隨意有所增減。製作念珠的材料很多,但以金、銀、青銅、水晶、木患子、菩提子、金剛子等被普遍使用。

每串念珠均由母珠、子珠、隔珠、記子珠和一些配物組合而成,母珠又稱佛頭,是代表佛的意思,繩子代表法,記子代表僧,所以一串念珠具有佛、法、僧三寶的涵義,這也就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化身手持念珠來示現大悲咒首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的真實意義。

一般持念珠念佛是由母珠旁的念珠開始念,每念一遍就誦一聲佛號,同時撥動一記子,要注意的是念撥到母珠時不能越過,須逆向而回,不能越過母珠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慎莫驀過越法罪」的規戒。

念珠既有佛、法、僧的莊嚴意義,所以不管持、戴、掛,都要心存恭敬,依規而行。通常手持念珠時,可視其長短將念珠捲兩圈,放置時則捲成三圈,工作時亦可捲在左手臂上不限圈數,皈依未滿十年以上者,不可掛在身上,出入洗手間時,要掛在洗手間外。數珠時要用左手提珠,右手數珠,亦可將念珠交叉雙手同時數,數時念珠不可低於肚臍之下,這些都是持珠時應行注意的戒規,不可不知。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示現手持念珠相,即在教化眾生,時時持唸佛珠、供養三寶,念珠雖小,但涵義廣大深遠,持珠念佛的人,應淨念相繼,不可中斷,日久功成,自能悟入佛菩薩清淨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