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四句。
菩提薩埵婆耶
觀世音菩薩現持不空羂索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菩提(二)薩埵(三)婆耶,三個字詞組合而成為一句咒語,分別的涵義為:
「菩提」的意思是覺、是悟;「薩埵」為有情;「婆耶」為禮。
全句的意思是禮敬大覺、大悟的有情聖者。這裡所說的菩提薩埵或大覺有情的聖者,乃是為承襲前面三句咒語所涵蘊的意義而說,由於大悲咒原是千光王靜住如來佛為憐念觀世音菩薩,發願救度世間眾生的苦難而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令其受持,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依照《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述,觀世音菩薩當時還是初地菩薩,一聽此咒,立超至八地,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威力。而此句咒語仍是像前三句所說,一切眾生要對所有已覺悟佛法的有情聖者均需虔誠禮敬。
在了解這句咒語所說的「菩提薩埵」是大覺有情的聖者之後,也要更進一步的體認覺和有情的另一層意義。通常覺是指覺悟而言,但是究竟覺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宇宙運行的真理,以及生命流轉的法則。釋迦牟尼佛的苦行修道,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也就是在這宇宙人生,因緣生滅間的道理。
而這裡所說的「覺」,嚴格的說,並不是宇宙一切眾生都能具有的,通常是指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乃是對一切有生命、有感情、有意識的生物而言,其他如山河大地、草木岩石只能算是眾生,而不是有情眾生,因為要能覺就要能有感、有應,能知所辨別、知所究竟,也許有時我們也會相信草木有情,雖然《華嚴經》記載佛在說法時,有「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之說,那是佛的境界,但人實在很難從花木土石之中,探知其所「覺」的意識活動,可見做一個有情的眾生,實是不易。
照理說,既然眾生有情,也應該都能覺悟這宇宙人生的道理了,可是事實卻又不然,古往今來芸芸的世間眾生之中,除了極少數的聖者之外,很難見到幾個真能自己覺悟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悲咒開始的幾句,都是告知世人要禮敬三寶、禮敬聖者、禮敬大覺有情的原因。眾生為什麼不能覺悟呢?照佛菩薩的說法是煩惱太多,使自己與生俱來的那一點靈明自性,被無明所染,為煩惱所掩蓋,以致找不到原來的自己,就這樣隨著世俗的逆流浮沉不止,吃盡了苦、受盡了罪,卻又難以理解、難以自救,甚至有情也變成了無情。基於眾生如此的容易受煩惱所迷,所以菩薩要以大慈大悲來救度眾生,希望眾生能脫離苦海,清淨自在。
由於眾生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成長的過程也各異其趣,所以要能順利的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除了要有無上的願力還要有實用而有效的方法,才能使眾生了悟生命存在的究竟道理,在這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了要眾生能轉迷成悟,除了大悲的願力之外,更化身為不空羂索菩薩,希望能普應群機、隨緣化度,達到心願不空、眾生得度的目的。「不空羂索」從字面上看,不空就是具有的意思,而羂索是指一種絲質的繩索,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脫離煩惱的苦海,而以慈悲的羂索來繫住眾生原有的自性,不讓其墮入苦海之中,而已經落入逆流之中的受難者,也要以慈悲的羂索繫住煩惱的眾生,將其救度上岸,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不空羂索菩薩的意義。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