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八句。
薩皤囉罰曳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降魔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皤囉(二)罰曳兩詞語組合而成。「薩皤囉」意為自在;「罰曳」意為聖者。
「薩皤囉罰曳」全句咒語的意思是「自在的聖者」。
在研習這句咒語的時候,要對「自在」這個詞語先要有一些真正的理解,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常常聽到用「自由自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生活是一種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快樂情境,這樣的說法,從表面上看也許有些道理,但真正來說,一個人要能過著自在的生活,並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逸士似乎都很嚮往這種生活的意境,但是真正能稱得上「自在」的人,卻是聊聊可數,或許道家莊子《齊物論》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思想以及在《逍遙遊》中所提「無待」、「無己」的追求個人絕對精神自由的內心修養方法,與孔子的學生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的生活態度,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洒情懷,雖然都能夠讓人體悟到無我忘情的人生意境,但是都沒有佛法對「自在」所詮釋的進退無礙來得圓融通達。
這句咒語所說的「自在聖者」其中最重要的涵義,是在說明一個聖者要具有圓融通達的自在修養,才能圓通一切諸法,度化眾生。所以佛法所說的自在,不是在表現個人的一種生活涵養,而是要能解脫諸般煩惱、無所罣礙的隨順眾生、隨緣盡份。這種自在不祇要能在生活上正心修持、深心清淨之外,更要能心存大悲、度化有情。佛法論及自在一義的說法很多,《六十華嚴》有十自在,文長義深,因篇幅所限,這裡只引述《大寶積經》(68)所載的五種自在,來說明菩薩不為魔事之所繫縛的自在境界:
一者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脫有情,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能無所罣礙。
二者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堂非樂,地獄非苦,而去住無礙。
三者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業,但為利益眾生而行,所作無礙。
四者覺觀自在:麤息曰覺,細心曰觀,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作,雖有思惟,但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
五者眾具果報自在: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需之具,不假經營,自然具足,而心無染著。
以上為《大寶積經》記述菩薩所得的五種自在,用以說明此句咒語自在聖者的涵義。
大家都知道《心經》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這個觀是當「觀照」講,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觀照」不是用眼來看,而是以心去「照見」,因為眼睛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只有心才能感受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隨機顯化,因其本非恆常不變,故一切現象都會轉眼成空,山河大地有滄海桑田之變,世間人事也有瞬息變化之象,都是一種因緣。所以修習佛法就是要能自我觀照自己的內心常是清淨無染,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均能心無所住而達解脫無礙的境界,這才是佛法所說的真自在,比起莊子等人,只在自己生活上求自在更是殊勝多了。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