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十四句:薩婆阿他豆‧輸朋


咒語:第十四句。

薩婆阿他豆輸朋

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婆(二)阿他(三)豆輸朋,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意思為:「薩婆」意為一切平等;「阿他」意為清淨;「豆輸朋」意為無見取心。全句的意思是:一切平等、清淨,心無所住,而生菩提。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上句「醯唎摩訶皤哆沙咩」鼓勵眾生只要真心修行,依時誦持大悲咒,功夫到時,自會證得果報,能見大光明佛菩薩境界,接著再說此句咒語,意在示知眾生佛法最根本的精神,就是一切平等,無分貧富、貴賤、賢愚,只要真心修行,就能達到心無所住、清淨光明的佛菩薩境界。除上句光明無染之外,此句特別提出一切平等的觀念來度化眾生。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在滾滾紅塵中,難免受到妄想、分別、執著、各種煩惱的困擾,尤其在很多人和事的作為上,常以自我為中心,強非為是,固執己見,以致心身不能清淨,對修習佛法造成很大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些心中的塵垢,所以菩薩乃以此句咒語度化眾生,也就是說:眾生要想在佛法的修行上精進不懈,就要先從心清意淨、行直無偏的地方做起,心能清淨則不貪,行能正直則無礙。《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可知佛法修學是要心和行兩者兼顧缺一不可,有心無行則妄,有行無心則迷,這妄和迷都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阿彌陀經》說:「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條件、是功夫,有了這樣的修為才能覺,才能覺知佛菩薩大慈大悲的修行法門。一念真心是慈悲,這是以前講「修行四願」中的第一願,現在看來,與此句咒語還真有相應之處。一念覺即是光明,一念不覺便是無明,無明一生,光明即失,便會陷入迷境,一入迷境,就會理智漸失,一切憑感情用事,而且情愈深、迷愈重,越陷越深,難以自拔,這種情執在眾生之中也是屢見不鮮,要想迷途知返跳脫此一煩惱,就只有仰賴宗教的真誠信仰,才能辦到。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就在告知眾生在修習佛法時,一定要時時記住這清淨平等就是佛法的根本法門。而要修習好此一法門,必先放棄以假為真的我執之見,才能體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一切平等的殊勝妙義。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真切了悟此句咒語的精義,特別化現甘露王菩薩相。甘露王是阿彌陀佛的另一化身,《阿彌陀佛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悲願廣大、慈心深切,在信仰大乘佛法的芸芸眾生之中,有極崇高的地位,中國人常以「聲聲阿彌陀,家家觀世音」來稱頌這兩位佛菩薩,可見佛力之廣大,而兩位佛菩薩也都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佛法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的另一意義,乃是甘露王為密教所信奉的清淨法王,常以瓶中甘露來度化一切眾生消除業障、袪病延年,在持誦此句咒語時,可以見相了義,更為精進。經上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觀世音菩薩如此示現,實是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佛法最殊勝之處,即在隨順生心,不著一相,所以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了此一義,無所改變,眾生境遇各有不同,若能如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經常保持心地清淨、一切平等的生活態度,則能無住生心、隨緣順化,為度一切眾生而作一切事。這個事在現代社會來說就是奉獻和服務,這種奉獻和服務,就佛法而言就是布施,是要放下自己的利益去成就別人,而且要做到無住、無畏布施,就是修福、修慧,能達此境界,必須先有清淨平等心,才能做到。所以觀世音菩薩才在這句咒語宣說時,以一切平等、清淨、心無所住來度化眾生,而且要像甘露王一樣以甘露之水,洗淨眾生心身所染的一切業障,方能真正解脫眾生的煩惱,證入清淨光明的佛菩薩境界。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