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二十三句:摩訶菩提薩埵


咒語:第二十三句。

摩訶菩提薩埵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無我慈悲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摩訶(二)菩提(三)薩埵,三個語詞相合而成。「摩訶」意為大;「菩提」意為覺;「薩埵」意為有情。全句的意思是大覺有情。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以上二十二句咒語之後,再宣說此句「摩訶菩提薩埵」,並示現清淨無我慈悲法相,即在示知眾生修習慈悲法門一定要以清淨心為本,若要使自心清淨無染,必須要先去我執,佛在說「三法印」時,特別提到「諸法無我」此一法印,最重要的意思即在示知眾生佛法廣大,在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均無我之實體存在,雖然眾生有此色身,但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成,一旦因緣轉化,此一色身即刻隨緣流轉,不復原有之形貌,這也就是「諸行無常」的道理,可見了悟「無常」、「無我」的境界,乃是修學佛法能夠清淨自在的重要條件。而眾生修學佛法,常不能有所成就,即在對此無常變異、妄生我執的道理未能真正了悟。菩薩特別宣說此句咒語,就是要示知眾生修學佛法,先要修清淨心法的原因,所謂修清淨心法就是要從息滅貪、嗔、癡三毒開始,而在此三毒中,貪欲又為三毒之首,眾生常為煩惱所苦,此苦之因就是貪,能貪念不生,修行已見一半成就了。
大家若要卻除此心中的貪念,最方便的法門,就是能老實奉行「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的願行,因為菩薩常在心中,則一切雜染之心,很難滋生,即使外境有所干擾,只要念誦大悲咒,則一切外魔即將消失不見,而且此心奉口誦的情境,時間一久,習成自然,則必能法喜充滿、智慧現前,世間一切的煩惱都會隨之消失。人生於天地之間,多世以來,因萬緣而得苦樂,但是若能了悟此一苦樂之因緣,進而清淨自在,則一切苦樂均是一翻受用,有時苦也是一種業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苦並不一定是一種惡業因緣;再就樂來說,樂極也會生悲,世間有樂不能享的人,比比皆是,權位、財富運用不當,常是煩惱之源。所以世間事,能夠行之得宜,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而佛法所說的隨緣,就有此意義在。其實苦樂之不生,只在「知足」二字,修習佛法要得清淨、自在,簡單的說,也是「知足」,所謂知足,就是不妄求、不偏執,能夠言行舉止不偏、不妄,亦即離佛道不遠了。
佛法唯心,此心只在老實修行而已,持誦大悲咒,禮敬佛菩薩,所求也只是在老實持誦、老實為人、老實行事罷了,至於得失有無,應不是所要計較之事,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常念大悲咒,確實能使身心清淨、自在安樂,處處時時都在佛土之中。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