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二十六句:摩醯摩醯唎馱孕


咒語:第二十六句。

摩醯摩醯唎馱孕

觀世音菩薩現白髮阿彌陀佛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醯、摩醯、唎馱孕」三個詞句組合而成。「摩醯」意為大,「摩醯摩醯」意為大自在,「唎馱孕」意為蓮花心。。全句的意思是大自在心就是清淨蓮花心。
此句咒語之「摩醯」與「摩訶」同義,為大。《大品般若經義疏》說:「摩訶或云摩醯,此言大」。摩醯亦為摩醯首羅之略譯,曰大自在,與「唎馱孕」之蓮花心合稱之為清淨的大自在心。
在大悲咒的全部咒語中,有自在涵義的句子有九句之多,而清淨亦有六句,這說明了大悲咒的修持,乃是以自在清淨為主要的法門。也許這也正是佛法修行的最根本處,自在簡單的說就是心離煩惱、通達無礙。佛法通常對自在的解說,有四自在、五自在、十自在,但一般都以《大寶積經》的五種自在較為通行,這五種自在都是以菩薩的梵行作為說明的對象。
第一是命自在。當菩薩修成法身、慧命之後,已無生死壽夭、因果輪迴的情境,所謂「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化眾生,常以方便之法,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唯其心無所礙,乃得自在,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就是最好的示現。
第二是生自在。菩薩為度化有情眾生,常以大悲之心,隨緣受生,所在皆宜,處天宮非樂、居地獄非苦,心無煩惱,通達無礙,是謂自在。歷代高僧、修行有成之人,大都是生來貧困,備受艱難之苦,少小出家,乃能長受佛法薰修,而成大德。(可參閱《高僧傳》)
第三是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習妙法、或修苦行,一切行為造作,均以利益眾生為行業,先人後己,乃能進退方便,了無罣礙,即是自在。
第四是觀自在。菩薩觀眾生之悲苦,廣行救度,謹慎思惟,隨緣教化,隨願度生,眾生雖各有業相,但菩薩悉以平等之心對待,此平等心即是無分別心,無分無別,理事圓融,即是自在。
第五是果自在。菩薩行深廣大,誓願為度眾生而入萬行,行六度,修十善,未曾有一絲刻意造作,千處有求千處應,即使萬般辛苦,亦是出於一念慈悲、一片自然,因之所證之果,當為清淨無染,既為清淨,必得自在。
以上這五種自在,都是菩薩行的自在成就,眾生雖不能像菩薩一樣的心無罣礙、自在度世,但學習佛法就是要學菩薩之行狀,深心期許、謹小慎微,以恭敬存心,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或有積習、或有塵勞,但能經常真心持誦大悲咒,必能心地清淨,諸行方便。大悲咒的神奇,千古以來多有靈驗事蹟為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更是普世的信仰,我們只要衷心信奉,必能心無所束、進退無礙。
菩薩為護持眾生能真心修行佛法,特現白髮阿彌陀佛法相,即在示知眾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是以清淨心為本,眾生若誓願前往,必先修清淨心,使心靈先得自在,方能如其所願。而在我們生活中,心靈的自在就是善、就是真、就是美,蘇東坡說:江上有清風,山間有明月。這清風明月的清涼情境,只有在自然的韻律中,才能有所體悟,才能真實的擁有。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此情懷,方能不受塵勞之苦。持誦「摩醯摩醯唎馱孕」這句咒語時,我們的心若能清淨自在,即會感應到咒語的神奇妙用、感受到菩薩的無量慈悲。白髮彌陀的法相,正象徵著命自在、生自在、觀自在、業自在、果自在的五大自在,盼望我們在持誦此句咒語時,一定要觀想菩薩現此法相的慈悲,一心清淨、一心自在、從容修習,才能真正得大利益,確實證得自在佛果。

白髮彌陀意從容,
莊嚴佛土清淨身。
若思彌陀今何處?
虛空無盡自在行。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