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四十七句。
菩馱夜菩馱夜
觀世音菩薩現阿難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菩馱夜菩馱夜」兩個複詞組合而成。「菩馱夜」意為眾生平等,「菩馱夜菩馱夜」意為一切眾生無相無別,悉皆平等。
「平等」在佛法上來說,就是無差別,也就是一切眾生皆無高下淺深之別。「平等」是學佛修行的根本修養,菩薩以大慈大悲化益世間眾生,也是以平等心為出發點,雖然世間眾生有賢愚、貧富、貴賤之分,但在佛菩薩的心中,眾生都是生來平等,其所以有菩薩、眾生的不同,乃在修行的功夫上所表現的真實程度而定,在佛經上對菩薩的中文解釋是「覺有情」,是指菩薩乃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從另一方面看,眾生乃是未覺悟的菩薩。如果從名詞上看,「覺有情」是菩薩,從動詞上講,是覺悟了的菩薩要去幫助有情眾生覺悟,在這一點上,也可看出菩薩能自度,而且也要度人,大乘佛法就是強調這樣的平等精神。
菩薩與眾生在本質上,本無差別,只是菩薩能真正了悟佛法的真義,並且能如法修行,時時處處都起菩提心,而眾生則是迷於五欲六塵,不解佛法的奧義,只貪眼前的享受,因而不能轉迷開悟,兩者的差別即在於此。在佛法上,凡是能了解佛菩薩說法真義的人,只要能如實、如法的修行,那麼成就菩薩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這就是佛法講究平等的殊勝之處。《金剛經淨心行善分》佛對須菩提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所說的無四相,也就是平等的真實意義。《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宣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持誦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菩薩的十大願,涵義深廣,蘊藏一切成佛的要義。接著菩薩又說:「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從這段經文中,即可清楚明白觀世音菩薩在度化眾生時,並沒有在人格上作任何條件的區分,而以平等的精神,對待每一位持誦大悲咒的人,佛法上所說的「平等覺」,即是指如來之正覺,而正覺即無高下、深淺之別,《金剛經》是平等法,無相無別,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上禮讚阿彌陀佛為「平等力」,因阿彌陀佛主張眾生悉皆平等,故以「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用以讚歎阿彌陀佛之西方平等世界。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之繼任者,其所宣說之《大悲心陀羅尼經》處處都宣示平等教化之涵義,並以一切眾生都能持誦之大悲神咒,用以證明佛法平等之精神和境界,此句「菩馱夜菩馱夜」用意即在於此。
佛法廣大圓融,對一切眾生均是以平等精神對待,只要我們能勤於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行門,以四攝法來老實行持,自行教化,並以大慈大悲之心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煩惱,能如此便是菩薩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以濟世為方便,以度人為究竟,以行持為本,以教化為基,救世度人,以十大願行指引眾生,以大悲咒度化眾生,我們能有幸得此善緣,應以真誠恭敬之心,老實修行,時節到時,自會得到真實的成就。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