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五十一句:婆夜摩那


咒語:第五十一句

婆夜摩那

觀世音菩薩現金光幢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婆夜摩那」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名聞十方,歡喜、成就。旨在說明觀世音菩薩以歡喜心度化眾生,而得名聞十方法界的大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此句「婆夜摩那」咒語時,即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並不祇是為求自我一己的解脫,而是要將無邊廣大的佛法,弘揚於十方法界,使一切眾生都能感受佛法的慈悲度化,達到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的境界,一如在修菩薩行的四弘誓願中所說,要度盡一切眾生,能斷一切煩惱。但是要能修行此種境界,必須先要能真正修學行持無量的佛法,並且以適合每一眾生的法門,去施予度化,才能使每一眾生的煩惱,因佛法的教化,而心生歡喜,不再執著。《華嚴經法界品》觀世音菩薩曾對參訪的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這一段經文,菩薩主要在宣說修行大悲行門,乃是以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的方法,使眾生能起歡喜心,而自然的依附菩薩,接受佛法的慈悲度化。所以這四攝法乃是菩薩用以利益眾生的根本修養和條件,而我們在修學這四法時,不必先求四法併用,可以選擇於自己能夠勝任的方法,漸次修行,而後隨著自己修行境界的增長,而使之成就圓滿。像行布施時,可依眾生的需求,先由有相布施而到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愛語可依眾生的根性,而以善言勸勉,再以慈悲的智慧語言,施予教化;利行則要先行以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清淨,來利益眾生,進而引導眾生修行慈悲法門;同事則是先以誠懇謙和的態度與人相處,進而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共修善業,使之漸漸圓滿佛法的修行。雖然這四攝法是觀世音菩薩對善財童子所說,但我們既然發心成為菩薩的眷屬,則更要以此作為修行菩薩大悲行門的根本法則,努力的修持,也許以目前的條件,尚不能做得圓滿如意,但是只要能依此行持,終有一天會得菩薩的加持,而能圓滿成就,名聞十方而得歡喜自在。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金光幢菩薩相,並手持跋折羅杵,示意以之為持誦大悲咒的一切善眾,助其降伏諸種魔障,使眾生能淨心修行,並能名聞十方,普度有情。金光幢菩薩為佛法清淨、智慧、圓滿、如意的無上莊嚴象徵,菩薩以此示現,即在教化眾生,持誦此句咒語時,要心中無所畏怖,只要真心修行,就能得菩薩的無量加持,而作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則更要能做到清淨為心、慈悲待人。在平常生活中,從順逆二種不同的情境,去砥礪自己,也就是處順境時,要感恩菩薩的慈悲賜福,並能將所得的快樂與成就,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心生憍慢;處於逆境時,要奉為這是菩薩慈悲的教化,而心無怨尤,並能常自反省,心生警覺,不致有所畏怖,如能以此作為處事待人的準則,謹慎謙卑,腳踏實地,不斷的省悟和行持,則必能在菩薩的護佑下,心地清淨,無所煩惱,而得安樂自在的人生。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