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六十一句:娑婆訶


咒語:第六十一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旃陀羅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具有賢德與慈悲的修行者,必須不斷努力修持,方能得自在成就。

此句「娑婆訶」咒語是承接上句「那囉謹墀」的意義,再次提醒一切眾生,在修持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時,雖然已具足賢德和慈悲的德性,但仍須無所間斷、無所懈怠的真誠修持,才能真實成就自度度人的菩薩行願。

一般來說,在佛法的行持上,常常會為自己在六度上的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佛法廣大,要能探求其中的奧秘,不祇是在行為上能博施濟眾,更重要的是在心性上能真正的覺悟,才不會為外境所惑。《圓覺經普賢章》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一段經文,是普賢菩薩懇求釋迦牟尼佛,為將來末世眾生開示,如何能方便修行,使眾生不被幻相所迷,進而能永遠脫離幻境。佛乃以「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來解答,也就是一切幻化都是從自性變化而來,「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只要眾生在修行時,能一心清淨,不起妄念,時時處處以利益眾生為尚,就能知幻離幻,無來無去,達到「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的境界。

    佛法本為解脫眾生一切煩惱而廣被於世,眾生在修習時,不祇要體悟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能從日常生活中去真實印證,所以心性的覺知,是一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許有人覺得這種心性的自覺,很難修得,其實一切法中,本是自性具足,只是如《華嚴經》所說:常被分別、妄想、執著所障礙,使心性迷障,不能正知正行,而生無盡煩惱。而去除一切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能使心地清淨,妄念不生,在日常生活上,無得失之心、好壞之念,所謂法無外求,只在一己的心性之中,而六度萬行,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見其真實。《金剛經》記述佛每日托缽,從起身到歸來,都是隨心自在、隨緣順化,既無人我之分,亦無貴賤之別,一切順於自然,不著一物一相,這就是佛真實清淨的修行生活,也是佛以身教化,使眾生能依此修行。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在能學佛的簡單生活,學佛謙和的態度和學佛能捨一切的自在,而這些都要從心性的自覺中,才能見其效用。

    觀世音菩薩以無量慈悲,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不捨不棄,為此特現旃陀羅尊者相,用以教化眾生,要學習尊者的精進修持,於一切法中,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以勇猛覺心,遠離一切雜染,善能覺了,自在而行。此句「娑婆訶」的意義是緊依前句「那囉謹墀」觀世音菩薩現山海惠菩薩的智慧與慈悲,而以旃陀羅尊者的精進修行,作為圓滿其成就。這是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教化,也在示知眾生在行菩薩道時,要在心性和行為上力求精進,儘管眾生的習氣雜染,很難一時除盡,但只要能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即能得菩薩的慈悲加持,而有所轉化。人也許不能立即斷惡,但可以自省改過,力行善道,由於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只要秉持「人一能之己十之」的精神,即可自修自悟。人不是佛菩薩,但能學佛菩薩隨緣妙用、慈悲度世,心不執著,能生智慧,行無所求,即是慈悲,但願我們持誦此句「娑婆訶」時,能知所警惕,用心行持,若能真實做到每日淨心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必能障盡願滿,福慧增長,不僅一生平靜安樂,而且能惠及來世,得受人天福報,甚而多世以後,亦能證得清淨自在的佛菩薩境界。我們既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這一點因果不能不知,僅願我們能同舟共度,航向清淨自在的彼岸。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