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迦那魔將天王相
魔為欲界之主,在欲界中能被稱為魔將天王的,大概只有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此天王與色界之魔醯首羅天的天王同被稱為天魔,此處菩薩所示現之迦那魔將天王,如與前句菩薩所示現的魔醯首羅天王兩相印證,應為他化自在天的天王。
佛經所說的欲界共有三大部份,一是在上者為六欲天,中間為人界四大部洲,而下者則是指冥界地獄而言。首先要說的是欲界六天,雖然在以前的講次中,也略有提及,這次還是要作一說明。
欲界六天乃是指天界的六個層次:
一是四天王天,又稱之為護世四天王,均住於須彌山之半腰,分別守護東、南、西、北四大洲,為欲界之第一重天:東方為持國天王,守護東勝神洲;南方為增長天王,守護南贍部洲;西方為廣目天王,守護西牛賀洲;北方為多聞天王,守護北俱蘆洲。此四天王各有自己的部屬,巡行於四大洲,獎善罰惡,護衛眾生的安樂。
二是忉利天,此天位於須彌山之頂,為欲界的第二重天。此天之天王,稱為帝釋天,統領三十三天。(請參考22講資料)
三是夜摩天,夜摩意為時間,此天位於忉利天之上,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三重天,又名閻摩,總領冥部一切眾生。
四是兜率天,兜率意為知足,此天亦是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四重天,此天之菩薩和眾生,已對五欲之境,不生欲念,只在清淨修行。分為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聖凡同居之處,內院亦為補處菩薩所居,時節到時,即由此天下生成佛,度化眾生。
五是化樂天,此天眾生,自化常樂,故稱之為化樂。此天亦是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五重天。
六是他化自在天,又稱為他化天,此天居欲界之頂,為欲界之第六重天,此天眾生,不需自變用具,一切自然化作,自在遊樂,故名他化自在天,與色界之摩醯首羅天王同被視為障礙正法弘揚之魔王,而此天之天王,亦被稱之為四魔中之天魔。(四魔為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
至於欲界所說的人間界,乃是指有色欲與食欲的眾生所居之地。色是指一切有形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而言,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和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顯色是指青、黃、紅、白、黑之顏色;表色是指有情眾生之色身所表現的各種動作;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這五色都會使眾生萌生欲念,故稱之為色欲。而食欲則是指有情眾生用以滿足口腹需要的物質,由於這些物類能引起眾生的貪食欲念,所以稱之為食欲,而佛教向來對食都有嚴格的規範,例如「四食分」就是指食物要分作四份來食用,方能見其真實的意義。(四食分,一是供養本尊;二是行者自分;三是同學共食;四是以濟飢貧)以上種種,都是指人界而言。
三是地獄。所謂地獄,乃是六道中最痛苦之處,因其在地下,故名地獄。地獄大約分為三種,一是根本地獄;二是近邊地獄;三是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為縱橫兩部份,縱的有八熱地獄,位於閻浮地底;橫的也有八寒地獄,位於鐵圍山底,兩者相合,又稱十六地獄。至於近邊地獄,為八大地獄旁邊之地獄,冥界眾生在漫長大劫中,飽受地獄之苦,待業力稍輕,而從大地獄中脫離後,為得一安身之處,乃四處尋求,當行經近邊地獄時,因誤以為此處乃安身之所,即匆忙進入,但當進入後,不僅無寸土可安,而且還陷入另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而孤獨地獄則非如八寒、八熱地獄之有定處,乃依各自別業所惑,而無定處,《俱舍論》自釋說:如是有情十六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則為一、二或多個別業而成,因形相差別非一,如在河中、山野、虛空、地下等諸處皆有,故屬無定處之地獄。
以上所說的欲界三大部份,雖然還不夠詳細,但也可提供大家對欲界的一點常識,藉著菩薩的慈悲示現,使我們對廣大的佛法,能有多一些的了解,特別是大家能身無痛苦,行動方便,還能安穩修行,實在是一大福報,而生而為人,最大的福報,就是能有緣聽聞佛法,學習修行,就像我們在此研習大悲咒,就是一種大福報,只要能依此修行,不僅可消災解厄,而且必能免受地獄之苦,享受自在安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