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四十八句:彌帝唎夜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彌勒菩薩相

    彌勒菩薩又名阿逸多,譯稱慈氏,根據《賢愚經》記載,彌勒菩薩之父名為修梵摩,母為梵摩提跋,生於南天竺的婆羅門家,自幼立志修道,中途得釋尊之教化,並授記其為一生補處菩薩,未來當能成佛。

    彌勒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現在內院為菩薩眾與天眾弘法教化,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再降生於閻浮提,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此會因在龍華樹下召開,故名龍華三會。(《彌勒下生經》)

    彌勒菩薩因未來當下成佛,故也有時稱之為彌勒佛,這是與其他菩薩所不同之處。由於彌勒菩薩在過去生中,曾隨佛修得慈心三昧,故以慈為修行法門,在中國四大菩薩中,尊稱為大慈菩薩。而在很多有關彌勒菩薩的造像中,最常見的是笑口、大肚,所謂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笑口表示歡喜,大肚代表心量。觀世音菩薩在「彌帝唎夜」此句咒語中,特別以彌勒菩薩相示現,即在示知眾生在研習此句咒語時,要能體悟慈悲心與歡喜心的相契之道,因為慈悲心一生,歡喜心隨現,如此慈悲歡喜,才能覺知學佛修行、度人度己的常行善業,是一種安己安人的無上慈悲法門。

    在《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於五十二參,於拜見彌勒菩薩時,曾問彌勒菩薩「大聖從何處來?」彌勒菩薩說:「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故。……」

    從以上彌勒菩薩的說明,可以看出菩薩的修行,本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都是由於過去生中長久不變的大願力,才能如此顯現,其中尤以「無行無住……」的一段話,最能發人深省,而以慈悲的願力,攝護眾生,更見彌勒菩薩的所樂情懷。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也正是彌勒菩薩的願力所在,希望我們研習時能有所省悟,有所善行,也就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