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四十九句:那囉謹墀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地藏菩薩相

    在大悲咒第四十九句咒語「那囉謹墀」中,觀世音菩薩現地藏菩薩相,以示知眾生,在學習此句咒語時,不祇要了悟此句咒語所具有的慈悲、禮敬的涵義之外,更要學習地藏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大願善行,以求增益精進。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譯作地藏,在忉利天受釋迦牟尼佛之咐囑,於佛入滅後,彌勒菩薩未降世前,在此一段無佛教化的五濁惡世中,要以佛法度化六道眾生。菩薩之所以稱名地藏,乃取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的性德而名地藏。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曾應文殊菩薩之請,向十方無量諸佛、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八部等,說明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曾為大長者子、婆羅門聖女、國王與光目聖女時,曾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而在中國的佛教傳說中,則以韓人金喬覺最為知名,相傳在佛滅度後約一千五百年,朝鮮之新羅國太子喬覺(時稱金喬覺),自幼即心地仁慈,對佛法極為嚮往,乃於二十四歲時,攜白犬「善聽」航海至中國學習佛法,並至各地參訪修行,當行腳至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時,見峰巒秀奇、清逸縹緲,自江上望之,垂霞飛翠,如九仙人,行腳至此,乃思在山中結廬清修。而此山之名為九華,亦有一段故事,據《九華山誌》記載: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詩人李白登山攬勝並賦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因其中之九華峰句,後人即將九子山改以九華山稱之。因當時此山為閣老閔公所有,其人素懷善念,對出家比丘常行供養,而每次供養以百僧為限,但必須請洞僧足數,所謂洞僧即是指在山修行之地藏菩薩,基於此一因緣,時節一到,菩薩即向閔公請予一袈裟之地,作為建寺之用,閔公初未解一袈裟之地的大小,即欣然應允,地藏菩薩乃以神通之力,袈裟一披,即蓋滿九華,閔公見之,讚歎不可思議,從此,地藏菩薩即在所建之寺中修行,並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至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涅槃,住世與弘法共九十九年。

《地藏菩薩本願經》全經共有十三品,基本內容在宣揚孝道的觀念,這在本經第一品就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作為教化眾生重視對父母的孝思孝行,並在第三品中回答摩耶夫人的提問,答說眾生造作惡業所召感的報應;其次是地獄情境的說明,這從第二品中地藏菩薩所顯化的功德,都與地獄有密切的關聯可見一般;其三是因果報應之說,這也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特別在第六品至十三品中,都有較多的說明;最後是強調念佛的重要。綜合來說,這部經在佛法的教化上,實有其獨特之處。觀世音菩薩在此句「那囉謹墀」的咒語中示現地藏菩薩,即在示知地藏菩薩所具的功德,都為一切眾生學佛修行所必須具有的認知,而且要依之修行,才能不受因果輪迴之苦。修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正是:

 

一分清淨一分道,

一聲神咒一慈悲。

有緣修得無上法,

不捨眾生入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