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五十六句:娑婆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目犍連尊者相

    在大悲咒第五十六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勤修淨業,了結一切業障,特現目犍連尊者相。

目犍連尊者本名為俱律陀,出生於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為王府之師,母名為採菽。少年時與舍利弗相交甚密,並同拜當時的學者刪闍耶為弟子,後來因聽聞佛法,而率領百餘弟子與舍利弗同時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稱為神通第一。

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人,在佛陀的教導下,用功修行,都得到很高的成就,而對佛法的弘揚,貢獻也最為卓著,嚴格的說,佛法之能在很短時間內流傳於當時印度各地,兩人之功實不可沒。而在弘法的過程中,如果遇有阻礙時,目犍連常以強者姿態反對妥協,由於他具有神通,所以在與外道鬥法時,常能獲勝,但亦因此原因,而被外道仇視,致遭後來為裸形外道所害。

目犍連簡稱目連,不但神通第一,而且秉性仁慈、孝順,在《盂蘭盆經》上記載:目連之母入地獄,墮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目連求佛解脫其難。佛乃告以:「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佛告目蓮:「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應時解脫。」此即後世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延僧結盂蘭盆會,俗稱「放燄口」,誦經施食,超度亡魂,以報父母長養之恩習俗的由來。而「目連救母」之故事,亦因其孝順父母之德行,而流傳至今。

為了弘法,目犍連極難避免與外道產生衝突,而其神通廣大,外道難以對之抗衡,因此當時的一些魔道中人,都對之懷恨在心,常思報復,直到有次目犍連在弘法途中,經過伊斯闍犁山,在山中靜坐時,被裸形外道得知,乃集結魔眾從山上推落巨石,滾向目犍連坐處,尊者因之不幸遇難,當噩耗傳來時,比丘們紛紛議論,深感不解,乃向佛請示:目犍連尊者有著無上的神通,為什麼還會為外道所害?佛陀聽了以後,就平靜的對一眾弟子說:肉體無常,業報終要了結的,一個覺悟的智者,不會把生死看作是一個難題,目犍連能為弘揚如來正法而犧牲,而且未以神通解脫業障,這證明他的心地清淨,已達涅槃境界。而神通並非根本之法,與超脫生死並無關係。佛陀的這一番開示,也證明神通並非學佛修行的根本大法,有了神通,並不能證明沒有業報,而目犍連尊者的以身殉難,足證業報現前的可怖。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示現目犍連尊者相,即在示知一切眾生,不可造作業障,否則業報現前,無法可救。真心持誦大悲咒即可消除一切業障,永保清淨安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