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五十九句:娑婆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阿闍那尊者相

在大悲咒第五十九句「娑婆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學佛修行,要以德業為本,特現阿闍那尊者相。

在佛法中凡是被禮敬稱名為尊者的人,都是智德具足修行成就的聖者,而此聖者,大多已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修得此一果位,除已斷煩惱之外,並能證入涅槃境界,不受生死輪迴之苦。佛在《阿羅漢具德經》中,即示知百弟子之德,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行,用以教化一切眾生,學佛修行應以修德修智為根本之道,不能捨此而行他法。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之阿闍那尊者,乃是一位德行高潔的聖者,一如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是佛的堂弟,往昔與七王子一同出家,因其長得英俊瀟洒,雖然已經出家,仍為一美貌少女所愛慕,但被其所堅拒,因此深受世人的尊敬。

有次佛在祇園精舍說法時,阿那律尊者因過度疲倦而昏昏欲睡,因而受到佛的斥責,當即立誓不眠,奮勉精進,以磨練貪睡的欲情,終因久累成疾,雙眼失明,後來佛即授以金剛照明三昧修定之法,不久即修得天眼,成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修行時,他曾向佛請示如何才能修得覺悟之道,進入涅槃?佛即為之說《八大人覺經》,並告以要至心誦念,必得成就。此經之內容為:

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出陰界獄。

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以上是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對於每位學佛修行的人,都有其真實的意義,若能用心體悟,必能增長信念,開啟智慧。而在此句「娑婆訶」的咒語中,能有此因緣引述此一經文,實因此經乃是教化眾生,少欲知足,遠離貪癡,解脫煩惱,常求精進之大法,與觀世音菩薩之教化極為相應,我們在持誦此一咒語時,當能離一切障,得一切福,自性清淨,自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