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六十九句:娑婆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諸天魔王相

   

在大悲咒第六十九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化導眾生能捨除怨憎煩惱,成就修行善業,特現諸天魔王相。在大悲咒的示現相中,菩薩曾多次示現諸天天王相,此句之諸天魔王,應是以「諸天」為主,「魔王」應是對諸天天王的一種警世的稱謂,因為天王與魔王之別,是在眾生的心念之中:心念善,諸天即是護持眾生的天王;心念惡,諸天即是障礙修行的魔王。菩薩在此句中,以諸天魔王示現,即是在教化眾生,修習大悲咒要淨心持誦,不能心存妄念,有妄念即有貪,有貪即有嗔,有嗔即生怨,怨生魔長,修行即難有所成就。因之菩薩以魔王示現,即是教化眾生要遠離魔境。

過去各講中,雖曾提到諸天的涵義,但均未能在文字上,作完整的敘述,正好於此次講述中,加以說明:

天,在佛法上有光明、自在、清淨、最勝等涵義,在界域來說,是指人間以上的勝妙果報之所,其一在須彌山中,其二在虛空之上。天有天界、天道之說,為佛法所稱的六道之一。

天道眾生所居住的界域,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簡稱之為「三界」,此三界之定名,乃是依各天界眾生的生命特徵,而加以區分。如生長在欲界天的眾生,因為未脫離生命的形體,仍具有「淫」、「食」二種欲望,故其所居之天,稱之為「欲界天」;而居於色界天的眾生,雖已遠離欲界的垢染,一切物質都是清淨自然,但仍然為細微的色法所繫縛,故稱之為「色界天」;至於「無色界」的天眾,其生命形態,因常安住於禪定境界之中,已超脫一切物質現象(色)的束縛,只有心行意識的生命象徵,所以稱之為「無色界」。

在這三界之中,欲界天又分為六大境域,分別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統稱之為六欲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是以須彌山為中心,而四天王天即分居於須彌山周圍半山之處;忉利天位在須彌山之上,二者稱之為地居天。其餘各天自兜率天以上,均位於虛空之中,所以又稱之為空居天。

欲界天再向上即是色界天,此天依禪定之淺深粗妙,又分為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四級。初禪天,下分為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下分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下分為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下分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色界以上為無色界天,因為此天的眾生已無形體,也沒有宮殿等建築,只有心識的相續或靜止,是在深度的禪定中,其間分為四天,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在欲界和色界等諸天界中,每一天界都有各自的天王,作為統治的象徵,例如忉利天中,是以帝釋為天王,統領三十三天眾;大梵天有大梵天王;而釋迦牟尼佛在未降生前,即是兜率天天王。

以上的簡單說明,主要在補以前講述之不足,而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諸天魔王相,並未定名是那一天的天王,正如前面所說,是天王還是魔王,都在修行佛法者的一念之間,我們只要淨心持誦大悲咒,功夫到時,自會得諸天善神的護衛,進而使一切魔眾退避,使一切的煩惱怨憎,都得解除,而能成就一切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