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七十五句:娑婆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大迦葉尊者相

在大悲咒第七十五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於修習大悲咒時,要能一心繫念、以苦為樂,特現大迦葉尊者相。

大迦葉尊者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專修頭陀苦行,所以被稱為頭陀第一。在佛涅槃時,尊者正在印度北方的鐸叉那耆國教化度眾,在聽到佛涅槃的消息後,即晝夜兼程率眾趕回拘尸那迦羅城,為佛送行,但到達時,佛已涅槃,聖棺暫放在天冠寺中,據說當佛涅槃後,有些弟子曾於棺木上塗滿香油,幾次舉火荼毘,但火都不燃,當大迦葉尊者對著佛的聖棺跪拜時,荼毘才得順利的進行,這種靈異的現象,使得大迦葉尊者悲慟不已,而且誓願依照佛的教化,將佛法弘揚於世,其中最為人所稱頌的,即是為防止異說邪見,與阿難尊者共同負責召集五百大羅漢結集。而在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即是由大迦葉主持,並分由阿難誦經藏,阿那律誦律藏,也因此一結集,使大迦葉盛名遠揚,成為宏揚佛法最重要的領導者。由於大迦葉的苦行和堅忍剛毅的弘法精神,乃能使佛法的光芒照耀於世,流傳於無窮的未來。

大迦葉在初入佛的座下時,佛就對他有很深的教示,在《佛說大迦葉本經》中即記有:「佛告迦葉,從今已往,制心修行,當如地水火風,得淨不喜,得諸不淨,……,不以愁憂。」而大迦葉奉行佛的教化,苦行修持,亦得甚深的成就。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記述,有次佛問大迦葉有四種法成菩薩道,是那四種?大迦葉說:這四種法是「一者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二者於一切眾生用佛智教化;三者於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四者於一切眾生行正方便。……」後來佛又問有四種法,集菩薩一切善根,云何為四?大迦葉答說:「一者樂住林間寂靜宴默;二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三者樂求妙法,棄捨身命;四者聞義不足,集諸善根,勵行精進。」在諸多的問答中,僅擇其一、二,以示大迦葉尊者在佛法修行上的真實成就。

大迦葉也是位深具慈悲心的行者,在《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中即記載大迦葉度化貧母的故事,因為內容太長,所以無法予以全文引述,其中大意是說,貧母因為自己貧病交迫,深感無物可施,極為慚愧,對大迦葉的乞求,無以為施,乃說:「如今之極貧,施意與願違。」大迦葉即勸說:「若其有意施,此則不為貧,若復知慚羞,此則著法衣。」此時貧母聞之歡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則不可飲,遙啟迦葉,哀我受不。」摩訶迦葉答言:「大善,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側身僂體,籬上授與,迦葉受之。」為取信於母,即於母前飲訖盪鉢,還置布囊中,於是老母特復真信。……

這一段故事敘述雖長,但可看出大迦葉尊者的仁慈之心,後來貧母就以此一布施的功德,壽終後往生忉利天,此也證明布施在心不在物的道理。佛特別將此事說予諸大菩薩與天人大眾聽聞,一者用以讚歎大迦葉尊者的慈悲,二者用以教化眾生,要學習大迦葉尊者的慈悲大行。相信在我們讀了這故事以後,也會有所感觸,學佛修行無分貧賤富貴,只要有慈悲的心,就能得到圓滿的福報功德。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此句「娑婆訶」咒語時,特現大迦葉尊者相的深長意義,乃在教化我們,在研習此句咒語時,能真實學習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苦行,以及學習大迦葉的慈悲救度,尤其大迦葉在佛涅槃後,對佛法所作之結集,都是令人敬仰之事,而這三點,也正是我學習大悲咒所應修行之事,也是菩薩在大悲咒中,給眾生的慈悲教化,我們一定要深自警惕,念念不忘,依此修行,持誦大悲咒,必能得無比的受用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