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八十四句:娑婆訶

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解分別諸法相

在大悲咒第八十四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淨心修持大悲咒,斷除六根塵緣,除前五句已將眼、耳、鼻、舌、身五根,予以宣說外,此句則在教化如何修持意根識塵。

意根為六根之一,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則為心法,學佛修行,一般均以六根清淨為修持的初步境界,乃因無始以來,眾生均染垢深重,所以要使六根清淨,才能修行自在圓滿。《圓覺經》說:「心清淨,眼根清淨,耳根清淨,鼻舌身意復如是」即在說明六根清淨以心根為先,所謂意根坐斷,乃指有意識而生分別,有分別能生種種煩惱,因此要煩惱斷滅,必先斷滅意根意識。

意識為六識之一,依意根而起,乃了別法境之心王。含有獨頭和五俱兩種意識。所謂獨頭意識是指不與其他之五識同時而起,能汎緣十八界之意識;其次是五俱意識,是指與五識同時而起,緣五境而傍緣十八界之意識。

佛法唯心,由心而生五根,此心在《唯識論》來說,即是指八識而言,此八識雖各有所司,但由識生變,能生萬法,其中以第六意識,可塑性最大,五根能用,主要因識的作用,而識自心起,所以第六識的心識,才是一切法的關鍵,所言心之外無法,就是這個道理。一般而言,八識之中,前五識都是隨緣示現,各不相交,第六識則生分別,第七識生執著,第八識生妄想,而其中第七識(末那耶識)更常受六識的引導,一切以六識所現的信息,而作思考分辨,所以七識向上通六識,稱之為通情,向下通第八識,稱為通本。因為第七識依六識所提供的資訊,經常在作審查、思量,而又念念不忘,以致成見深固,導致許多煩惱都是因此執著而生。可見第七識乃是煩惱的根源。至於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心識,因其為有情眾生根本之心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雖在生死流轉之中,亦不沒失。而其所藏之種子,因是外緣所現,故而能造作眾生之依(外界)、正(身體)二報。佛法所稱「三界唯一心」之說,即是由此識而立。由於此心識有積集、現起兩種涵義,既能集藏諸法種子,又能生起諸法。所以第八識又稱為一切法之根本。

    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訶」咒語中,現解分別諸法相,乃是在教化眾生,要從心識中,分別了解諸法之作用,作為修行之參照,特別是第六意識因具有居中導引能生善生惡的功能,修行時要更加重視。菩薩教化眾生在持咒修行時,要念念以修心為上,主要原因乃在唯有心正,才能無邪,唯有心淨,才能不染,唯有心覺,才能不迷,可見心為一切修行成就的根本,要分別了解諸法,必自修心開始,而斷除意根,當能一切塵緣無所染著,而使心地清淨。《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說:「諸法皆空」。能了悟相虛法空之理,意根當亦隨之斷滅。

    一切修行都離不開五蘊六根,菩薩在大悲咒最後六句,特別以此六根教化眾生,持咒修行要重視此六根、六塵、六識的行持與了悟,才能真正得到修行上的成就,雖不能一時斷滅,也要常加調伏,方能漸次了悟諸法空相,而不為世情所束縛,只要能一門深入,長期修持,終能在修行上隨心所願,得到圓滿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