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觀世音菩薩示現相釋義
觀世音菩薩現婆迦婆帝神王相
婆迦婆帝亦名薄伽梵,「大日經疏」說: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意思即在說明此一聖者,有降魔除障的能力。「佛地論」說:婆迦婆有六義:一為自在,二為熾盛,三為端嚴,四為名稱,五為吉祥,六為尊貴。這六義雖稱謂不同,但均屬讚頌之語,如「自在」即是含清淨無礙之意;「熾盛」則為勇猛不退之意;「端嚴」則是指形貌端正莊嚴;「名稱」正如「智度論」所說:「婆迦言德,婆言有,故名有德」,可見是有德聖者;而「吉祥」和「尊貴」從字義上即可知其德行高貴,能為眾生排除一切煩惱、業障,帶來吉祥、安樂。雖然如此簡單的解釋可能未盡其義,但已可概見「婆迦婆」實為一善德的化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佛說楞嚴咒時,曾多次提及「南無婆迦婆帝」的名號,在咒十六句和二十句即在說明其六義,密部咒儀譯為聖尊,顯部則尊之為大聖、至尊,都為崇高的禮敬之意,在咒語三十二句時,並具貫通密法五部之義,這五部就是以大日如來為首的五方佛:在東方金剛部不動佛,能降伏眾生的嗔心;南方為摩尼部寶生佛,能調伏眾生的慢心;西方為蓮華部阿彌陀佛,能調伏眾生的貪心;北方羯摩部以不空成就佛為主,能調伏眾生的疑心;中央為如來部以毘盧遮那佛為主,能調伏一切愚癡的眾生。由於眾生有種種的雜染、業障,所以要透過佛菩薩的慈悲願力與法門,使眾生能圓滿得度,將眾生所習染的貪、嗔、癡、慢、疑五種惡業,轉化為如來的清淨智慧。其餘因為攝義甚多,就不再敘說了。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婆迦婆帝」在顯、密兩部中的殊勝莊嚴,亦可了悟觀世音菩薩在「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此句咒語化現這位聖者的意義了。